
宝宝脖子有包块怎么办?肿块消了是不是就不歪了?
肿块型斜颈又称包块型,是肌性斜颈中最严重的。
这类患儿往往刚出生时没有肿块,但是会有明显的大小脸、眼,有明显的喜欢看向健侧及扭头受限。常见于出生后7天到15天内可触及颈部肿块,常见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累及整条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较少见,此肿块常呈梭形或圆形,偶见胸锁乳突肌上数个小肿块聚合形成大肿块,无压痛,一般在出生1个月左右达到最大。做B超可以确诊,会显示有明显的胸锁乳突肌增厚或低回声团块,临床常见2厘米、3厘米左右大小,最大可见于近5厘米。
形成原因: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羊水少、巨大儿、孕妇活动少、胎儿长期一个姿势、产伤导致的极少。(产伤导致的没有大小脸、眼,因为是在生产的一瞬间导致胸锁乳突肌撕裂,从而形成肿块。而大小脸、眼是宫内压迫导致)
部分地区只把此类型斜颈称作先天性肌性斜颈,因为此类型病因清楚,诊断明确。我把它归于肌性斜颈中的一种。具体分类详见我的科普文章《宝宝有斜颈,看这一篇文章就懂了!国内最新肌性斜颈分类!》。
肿块型斜颈的治疗贵在一个“早”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建议发现肿块即开始治疗,这时肿块还未完全硬化,配合正确的推拿及蜡疗效果很好。因为肿块型斜颈比较严重,可以一天两次推拿,推拿前做蜡疗,蜡疗热敷后肿块会软化些配合推拿手法重点弹拨拿捏牵拉肿块,以促进肿块及早消散。
患儿的月龄,肿块的大小、软硬、位置、治疗方法和手法都直接影响肿块型的恢复情况。肿块型黄金恢复期是出生后前三个月,通过正确及时的治疗肿块会逐渐消散,肿块正确的消散过程是:由硬变软、变大再逐渐消失,有的肿块消散后会有增厚的胸锁乳突肌。部分患儿肿块位置位于锁骨端或耳后,这个位置太靠下或靠上,推拿牵拉效果较差一些,所以往往消的较慢。但是此位置影响斜颈较小,往往患儿头不歪了,但是肿块还未完全消散。一旦错过黄金恢复期患儿恢复就慢了。有的患儿未进行治疗但肿块也会变细、消失,但这往往是纤维化了,纤维化是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硬、失去弹性。表现是有明显的一条“硬筋”,同时扭头受限严重,一旦纤维化推拿效果就很差了,建议一岁后手术治疗。即是一岁后手术,也建议一岁内坚持推拿,这样手术效果好。手术不是万能的,有的做了能好,有的做了还是歪。个别病情严重的需要两三次手术!具体看我写的文章《斜颈宝宝能做手术吗?》
(这个患儿是我所治疗的一个肿块型,检查是从齐鲁儿童医院做的。从20天开始治疗到3个月12天,肿块从3.9*2.0推拿到0.7,现已痊愈)
特别注意一点,此类型患儿由于病情严重,建议去医院治疗。这个对推拿手法要求比较高,不正确的手法治疗会耽误患儿病情,延误治疗时机。尤其是牵拉手法有风险,一旦牵拉伤肌肉,则肿块很有可能长大、加重。
肿块型斜颈痊愈较慢,常见肿块消失后还是头歪,原因是患儿在宫内不仅仅是胸锁乳突肌受压迫严重,相应的患侧肌肉同样受到压迫而发育不好,表现为患侧脖子肌肉薄,立头不稳、易反复等发育不良型斜颈的表现。也就是肿块型斜颈后期合并了发育不良型斜颈,我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这个理论的,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研究出配套的治疗方法和手法,后期治疗参考发育不良型。也是需要多锻炼的。锻炼方法详见我的科普文章《小儿斜颈的家庭锻炼方法》
以上是部分肿块型斜颈后期又合并了发育不良型斜颈,均是在全国各大医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又前来我院治疗的。目前我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家可以系统治疗这种类型的斜颈的医疗机构!
肿块型痊愈标准是:立头稳定不歪,自己左右扭头幅度一样,不管有没有肿块粗筋!详见我的科普文章《如何判断宝宝斜颈已经痊愈》。
本文是刘泽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