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岛素治疗引起皮下脂肪增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作者:宋静(上海第八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审校:赵晓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
胰岛素注射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唯一治疗选择,需终身替代。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起始使用时间也较以前明显提前。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平均时间为(4±4)年,其中近70%的患者在确诊5年内起始人胰岛素治疗,但HbA1c达标率仅为31.84%。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其中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局部吸收不良是重要原因之一。
皮下脂肪增生是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的局部并发症,患病率为28.7~76.3%。脂肪增生已被认为是胰岛素和/或注射相关组织损伤导致的脂质生成结果。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注射可使胰岛素吸收延迟或不稳定,导致血糖控制不良,常表现为不明原因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幅度大的现象。既往许多研究者发现脂肪增生与年龄、性别、治疗时间、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日总剂量胰岛素(TDD),胰岛素类型、注射频率、针头回用、注射部位、注射部位轮换具有一定相关性。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或只使用单变量分析,无法解释其他变量影响脂肪增生的混杂因素。
2018年10月30日内分泌前沿杂志(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刊出最新一项研究,评估了372例的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17.1岁),均使用胰岛素笔和/或注射器接受皮下胰岛素治疗≥3个月,探求脂肪增生的预测因子。62.1%例患者经检查发现注射部位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HbA1c、注射器械、注射部位轮换、注射面积、针头长度、胰岛素方案及胰岛素总剂量与脂肪增生有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或没有脂肪增生的两组患者中,平均针头重复使用次数没有显著差异(8.1比7.2,P=0.534)。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别、HbA1c、胰岛素总剂量、注射装置和针头长度均丧失其意义,胰岛素注射面积(≤8.5×5.5cm)和注射部位不轮换是脂肪增生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两者均p<0.0005),其发生脂肪增生的几率分别增加23.2 bmi="">27.5kg/m2)也是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OR=13 [ 95% CI 2.2 - 75.2 ],P=0.004)。研究还发现在注射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两者均为4.01),接受常规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脂肪增生风险比速效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增加3.2倍。
因此,加大胰岛素注射面积,注意注射部位轮换,速效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降糖方案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应用中最重要和最易改变的。有趣的是,此次研究中并没有发现重复使用针头和频繁注射会增加脂肪增生风险。脂肪增生可能是胰岛素引起局部注射部位脂质生成作用而不是注射引起的组织损伤所致。但基于既往研究非常确切的证据重复使用针头会增加注射疼痛及皮肤感染的风险,并不推荐在临床应用中重复使用针头。
本文是赵晓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