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肾脏 “隐形杀手”尿蛋白的简单认识
一、尿蛋白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机制主要有:
1、肾小球滤过膜完整性遭到破坏(包括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滤过增加;
2、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3、血浆中蛋白质成分异常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二、蛋白尿的分类?
很多人以为,尿中出现蛋白后即是得了肾病。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可以将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其中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分泌性蛋白尿和组织性蛋白尿。
三、什么是生理性蛋白尿?
此种蛋白尿常发生于健康青年或成年,主要是由于体内或体外某种因素刺激肾脏,使血管痉挛或充血,增加肾小球滤过膜渗透性所致。如剧烈体力劳动、高温作业或受寒、高热、精神紧张或进食高蛋白饮食后。
另外,还有一种体位性蛋白尿,亦称直立性蛋白尿,多件于青少年,30岁以上少见。表现为静息平卧状态下尿液中无蛋白检出,但在直立尤其是运动后,可以出现蛋白尿,此种蛋白尿一般小于1g/天,可能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或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左肾静脉有关。
四、常见的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是各种肾脏或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特点是多为持续性蛋白尿,尿沉渣中常含有较多的病理成分如红、白细胞、管型等,且常伴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病理性蛋白尿一般可分为:
1、肾小球性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病等。肾小球性尿蛋白定量可大可小,且常合并血尿、高血压及水肿而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当肾小球损伤较轻时主要表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肾小球损伤较重如肾毛细血管壁有严重损伤甚至断裂时则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因重吸收能力下降或抑制,而出现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尿中蛋白多为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5g/天。可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药物性肾损害、重金属中毒及多囊肾等疾病。
3、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浆中小分子蛋白异常增多,超过
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尿中蛋白多为各种轻链蛋白、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定量可多可少。多见于浆细胞病、横纹肌溶解症等。
4、分泌性蛋白尿:是肾小管、下尿路分泌的蛋白或其他渗入尿中所致,如尿路感染产生的粘蛋白。
5、组织性尿蛋白:当中毒、缺血、炎症或肿瘤引起组织坏死时组织分解增加,从而出现的组织性蛋白尿。
五、尿蛋白有什么危害?
当人体持续出现尿蛋白的时候,不仅仅是反应人体肾脏已经受损,它还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能继续加重肾脏的损伤,最终导致为慢性肾脏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尿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及足细胞的毒性作用:大分子蛋白能够刺激系膜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导致肾小球硬化;其次,它还能够进入鲍曼囊腔,直接损伤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甚至使其凋亡。
2、尿蛋白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过多的尿蛋白可以增加溶酶体的负荷,引起溶酶体肿胀、破裂,导致大量蛋白酶释放入血中,引起肾小管刷状缘脱落,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3、尿蛋白可以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生物活性:最近研究表明,尿蛋白可以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改变它们的生理特性,从而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
六、尿蛋白患者的一般注意事项
当我们发现自己出现尿蛋白后,首先应该改善自身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减少剧烈运动,按时休息、少熬夜,清淡饮食、控制每日的蛋白质摄入并且应该以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为主(少食豆制品)以及保持心情舒畅。此外,当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时,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病,延缓疾病进展。
七、如何正确对待尿蛋白?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蛋白尿时,我们首先应当分清楚是生理性蛋白尿还是病理性蛋白尿,然后再分清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导致的还是非肾脏疾病所导致的。然后再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当我们发现自身已经有蛋白尿时,我们不应当恐慌,亦不应认为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任之发展,而是应当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