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潘良春
潘良春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四川 线上诊疗科

手法复位、纸夹板加绷带固定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269例及分析

9464人已读

(1996中国中医骨伤科年会交流)

我诊室自1993——1996年期间,以手法复位、纸夹板加绷带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含COLLE’S骨折、反COLLE’S骨折、BARTON’S骨折)病员共267人,计269只患腕。治疗结果较好。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及讨论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67位病员中,男90人,女179人;年龄最大95岁,最小1。5岁;左腕伤137例,占51。3%,右腕伤132例,占48。7%;双腕2例,占0。7%。其中COLLE’S骨折251例,占93。3%,反COLLE’S骨折4例,占1。5%,BARTON’S骨折14例,占5。2%;青枝骨折1例,占11。3%,粉碎型骨折124例,占46%;有移位骨折208例,占77。3%,无移位骨折61例,占23。7%。受伤时间从10分钟到半月以上不等,平均为1。5天。269例均摄X片确诊。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以有移位的COLLE’S骨折为例)

269例桡骨远端骨折,按其畸形形态及受伤机制,分别采用(1)COLLE’S骨折“牵引——尺偏——掌屈”;(2)反COLLE’S骨折“牵引——尺偏——背伸”的手法整复。

在牵引过程中,采用近节牵引原则,远近牵引者均不得跨关节牵引。如断端嵌插较紧,可配以小幅度运摇手法。对于重叠较大的骨折,还可采用加大成角的折顶手法,使牵引充分。进行尺偏的时候,术者可以两手拇食指向桡侧提起桡骨近端,以纠正桡骨近端向尺骨靠拢,保证尺桡骨间的正常间隙,以免造成前臂旋转功能的不良。最后根据远端的移位方向,进行被动掌屈,以纠正掌背侧的成角畸形,恢复正常的掌倾角。

2.纸夹板、绷带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在患臂敷以我院自制药膏,并用棉方覆盖,在标准位置放置棉质压垫后,以四块双层纸夹板固定,然后在纸夹板上用3—4根小布带各缠2--3圈后拴成滑结。最后用绷带整齐地旋后包裹2--3层,松紧适宜,即完成外固定。

观察固定后患肢远端血循,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然后嘱病员自当日开始练习握拳,每日10次,每次分钟。

3.康复治疗

从整复固定后至患肢功能恢复的整个时期属康复治疗。仍按骨折初--中--后三期辨证用药,内服、外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益肝肾的中药,同时辅以理筋手法,由轻到重,辨证施法治疗。

治疗效果

本组269例患腕中有247例得到了3月-1年的随访。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疗效标准,我们按其前臂及腕关节的活动度,及对日常生活的限制情况分为优、良、可、差四级。

优:患肢与健肢无明显功能差别,前臂各关节活动度达正常值的80%以上;良:患肢灵活性不如健肢,但各项指标均达正常值的60%以上;可:患肢灵活性明显较差,但能单手操作完成进餐(或持杯喝水)动作,各项指标均达正常值的40%以上;差:患肢僵硬,不能单手操作完成进餐动作,甚至成为累赘,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的40%以下。

经统计,247例随访病人中,优162例,良51例,可23例,差9例,优良率占86。2%,其中9例效果较差的患腕中,就诊时间大于14天的有3例。269例患腕中,发生张力性水泡的有7例,其中5例均严重移位畸形的粉碎型骨折。整复后发生感染的患腕有9例,其中3例是张力性水泡的合并症,另外6例是因骨折端严重移位后潜在伤口或伴严重的皮肤檫伤。感染病例均得到良好的控制,无一例形成创伤后骨髓炎

分析讨论

1.复位手法的科学性及程序化的施术方法

从手法复位后X线摄片,复位后初期远端肿胀加重程度,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等综合指标来看,因其以较小的力度和医源性损伤,达到较满意的复位效果,我们认为这种整复手法是优良的,现分析如下:

(1)近节持续牵引:由于伤后患处局部的不良刺激造成前臂肌群痉挛,在整复时,必须进行有效、持续地牵引,才能使伤肢长度恢复或超过原长,拉开骨折端的重叠和嵌入。有效指的是牵引力应大于前臂肌群的收缩力,而牵引力的提供归根到底来自地面与牵引者的摩擦力,所以保持地面与牵引者间足够的摩擦系数更为重要,应设法使牵引力有效地作用在骨折两端。持续牵引(至少30——60秒)的目的,在于适应肌肉、软组织的蠕变特性,使其顺应拉长,为骨折的复位创造条件。

(2)尺偏和掌屈的程序(以COLLE’S骨折为例)

尺偏应在掌屈之前进行。

桡骨远端的横截面形状为一近似矩形。在顺势牵引后,断端仍同时存在掌背侧错位和尺桡侧错位。因为桡骨远端掌背侧厚度小于尺桡侧厚度,如发生断端的“卡死”现象,则尺桡侧的骨端咬合力较掌背侧大,故先整复尺桡侧的错位是合理的,否则在先整复掌背侧错位后再整复尺桡侧错位时相当困难。

在整复尺桡侧错位时,采用了“以母对子”的整复手法,也是合理的。

(3)对暴力性旋转复位手法的分析和认识

桡骨远端骨折整复手法多种多样,有一种“牵引+旋转”的复位手法,虽然能达到较满意的对位对线效果,但由于会造成较大的医源性损伤和断端的不稳定,我们在临床中未给予采用。

这种手法的过程为(以COLLE’S骨折为例):在对抗牵引的同时,持远端的术者通过迅速的“反折--极度掌屈--极度旋内”手法达到复位。这种手法的实质是人为的暴力破坏折端的骨锋,使所有的骨折类型均转化为粉碎型骨折而容易复位,这样的结果是使断端形成更大的血肿和不稳定,还可能诱发前臂筋膜间隔综合症及缺血性肌挛缩。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

(2)外固定的活动度

由于没有使用前臂防旋托板,以及绷带固定时不行超虎口缠绕,使固定后患腕仍有一定的活动度。可以尽早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同时也可以让断端得到较多的胜利应力,避免了应力遮挡,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经实验测定,固定后腕关节仍能达到掌屈30度,背伸25度,尺偏20度,桡偏10度的活动范围,但并不影响固定的稳定性。

结论(更多内容)

潘良春
潘良春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四川 线上诊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