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发《家庭医生》专访:预防宫颈癌,光是疫苗可不够
本刊记者麦蔚
受访专家顾海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主治医师)
要点导读
1,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宫颈癌最有效的手段,但不能忽视了定期检查。
2,25岁以上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和高危
HPV联合筛查。
今年,HPV疫苗(即俗称的“宫颈癌疫苗”)正式获准进入中国,对宫颈癌的预防意义重大。
但接种疫苗就能百分百预防宫颈癌了吗?
打了疫苗,最多能防9成临床感染
研究发现,99.8%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所以目前认为,基本上,被HPV感染的人,才会罹患宫颈癌。
所以,接种HPV疫苗,预防HPV感染,可以预防宫颈癌。
不过,很遗憾,并不是接种了HPV疫苗,就不用再担心罹患宫颈癌。
顾医生解释,首先,HPV病毒的类别很多,HPV疫苗并不能覆盖所有型别。就算是覆盖面最广的九价疫苗,也只能大约覆盖90%的临床感染。
其次,对于已经感染了HPV病毒的人群,疫苗并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病毒。
所以,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也还是建议定期检查。
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如何选择?
九价疫苗能够覆盖最多型别的病毒,四价较二价则多覆盖两个低危型病毒。
简单来说,单针对宫颈癌预防,九价疫苗防护范围最广,二价与四价大体相当。
疫苗的选择,还需结合两方面考虑。
一是年龄,二价疫苗适用年龄为9~45岁,四价为20~45岁,九价为16~26岁;
二是经济状况,目前二价疫苗的参考价格是1740元/三针,四价为2394元/三针,九价为3894元/三针。
25岁起,定期做检查
顾医生告诉记者,要及早发现宫颈癌,最好选择宫颈细胞学和高危HPV联合筛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传统为巴氏涂片,现在已普遍被TCT检查取代,后者更精确。联合高危HPV检测,敏感度可达到98%,漏诊率小于1%。
对检查有恐惧,担心不适?大可不必。
检查中,医生将通过窥器,用小刷子取得宫颈细胞进行检测。过程类似于DNA检测时,用棉签在口腔内刷取细胞,基本无痛无创。
若检查结果异常,才需要采用阴道镜检查,或更进一步的需要进行宫颈活检。
也有部分地区,采用宫颈外观检查(VIA)筛查宫颈癌。该检查简单,但不够精准。
年龄 | 检查手段 | 频率 |
<25岁 | 不筛查 | |
25~29岁 | 细胞学检查 | 结果正常,每3年重复 |
30~64岁 | 高危HPV和细胞学联合筛查 | 结果均正常,每5年重复 |
宫颈外观检查 | 结果正常,每2年重复 | |
≥65岁 | 过去10年筛查结果,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病史,终止筛查 |
有些症状不必惊慌
月经间期出血:有些女性在排卵期(月经周期第10天左右),会有少量出血的现象,检查结果无异常,则不必太在意。
子宫肌瘤:人体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只有千分之五以内的几率会发展成恶性肿瘤。注意规律饮食和休息,保持良好心态,一般没有大问题。
宫颈糜烂:更确切应叫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这并不是一种病,只是描述宫颈形态的一个说法,大多数是正常的生理性改变,不必担心。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