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发表者:刘长山 人已读

(一)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一、概述

据英国一家有1022张床位的教学医院调查,该院每日新处方平均有2.5个患者用糖皮质激素,其中52.3%患者属短期(4个月)用药,37%患者需中长期用药(4个月以上)。但是,在所有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只有5.6%患者预防性地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在绝经后妇女和接收大剂量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预防性骨质疏松治疗的人仅占6.4%和8%。

最近对冰岛北部地区每年至少服用3个月糖皮质激素的191例患者所进行的调查发现,26%患者有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20%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这些患者中,52%患者补充维生素D,只有9%患者服用二膦酸盐,22%的绝经后妇女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据粗略估计,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为30%50%。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是一个常常被人忽视,但又有着严重后果的疾病。

二、糖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的机制

糖皮质激素对骨代谢有着全身性和局部的作用,最终结果是骨量下降。

1、对钙、磷、维生素D代谢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降低肾脏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排泄增加。正常人服用糖皮质激素仅5d后,尿钙和PTH的排出就升高。糖皮质激素还抑制1,25-(OH)2-D3的活性,造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骨钙动员,骨量丢失。

2、对性激素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抑制性腺,减少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弱靶器官对性激素的反应性。即使是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男性患者中,很多人的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与腰椎骨密度显著正相关,这些患者的血清睾酮和雄烯二酮也明显下降,并与糖皮质激素剂量负相关,半数以上的人测不到脱氢表雄酮硫酸酯。雄激素和雌激素是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重要激素,因此他们的缺乏会加重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丢失。

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增加蛋白质降解,减弱肌力,使肌肉分解、萎缩,失去对骨的保护作用,容易造成摔倒而引起骨折。

4、对骨生长因子的作用

骨细胞可合成多种生长因子,如IGF-1、IGF-2、TGF-β和血小板衍性生长因子等,对成骨细胞的复制和分化起着调节作用。例如,IGF-1和IGF-2可刺激前成骨细胞向成熟成骨细胞的分化,还能增加1型胶原的合成,加快骨基质沉积,促进骨形成。此外,这两种生长因子可减少胶原酶的表达和胶原降解。而糖皮质激素可抑制IGF-1转录,减少IGF-1的生成,对IGF-2可能也有类似的作用。IGF-1和2需要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虽然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成骨细胞上的IGF-1受体,但这取决于细胞数目,而且研究的结果并不十分一致。糖皮质激素可抑制IGF-2受体基因的转录。TGF-β可刺激骨胶原合成和基质沉积。虽然糖皮质激素并不改变成骨细胞上TGF-β的表达,但却使TGF-β与不具信号转导活性的β-聚糖结合,因此,糖皮质激素可拮抗TGF-β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5、对护骨素(OPG)和护骨素配体(OPGL)的作用

OPG和OPGL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信号传递起着重要作用,敲除OPG基因的小鼠可致严重骨质疏松,而敲除OPGL或过度表达OPG的小鼠则表现为骨密度升高、破骨细胞数量下降,甚至出现骨硬化症。OPG和OPGL都由成骨细胞分泌。当OPGL与破骨细胞上的破骨细胞分化和活化受体(ODAR)/NF-κB受体激活物(RANK)结合后,可使骨髓中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快速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高浓度时还能增强破骨细胞的活化,减少破骨细胞的凋亡。但OPGL的这一生物功能可被OPG中和,即OPG作为OPGL的一种诱捕性受体,通过与OPGL结合,阻断后者的信号传递,起到降低破骨细胞数量和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作用。

6、对成骨细胞和骨形成的作用

成骨细胞数量和活性的下降是糖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小鼠经糖皮质激素处理后,来自椎骨的成骨细胞凋亡增加3倍,皮质骨的骨细胞有28%发生凋亡。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下,成骨细胞生成减少,成熟的成骨细胞凋亡增加,使得成骨细胞数量下降。成骨细胞上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因此糖皮质激素对骨可能又一定的直接作用。但糖皮质激素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较为复杂,甚至看上去相互矛盾。糖皮质激素可诱导前成骨细胞向成熟骨细胞分化,使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基因表达增加。但糖皮质激素也会减少前成骨细胞的复制,降低成熟成骨细胞的分化功能,阻遏骨钙素和α1Ⅰ型胶原基因的转录。从这些特点看,糖皮质激素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取决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糖皮质激素对胶原降解和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起着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可在转录后水平上增加胶原酶表达,还能减少金属蛋白酶Ⅰ组织抑制剂的表达,从而使Ⅰ型胶原降解增加,降低骨胶原和其他骨基质的合成。

7、对骨吸收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增加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吸收,这可能是通过影响钙、磷代谢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切除甲状旁腺后,可缓解因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骨吸收,说明在此过程中,PTH的分泌或功能增强。虽然有人发现糖皮质激素过多时的血清PTH升高,但在更多情况下,血清PTH处于正常范围内,提示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吸收更可能的是PTH短暂性分泌增加或活性增强的结果,这同增加成骨细胞PTH受体有关。虽然有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促进骨吸收,但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在破骨细胞上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

三、临床特点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骨活检显示,患者的骨基质沉积率减慢,松质骨容积缩小,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

虽然糖皮质激素对骨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骨形成,但动物和人体研究都发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首先出现的是骨吸收增加,表现为骨量快速减少,而后是一缓慢、持续的下降过程。从生化检查结果看,患者的血清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下降,而脱氧吡啶磷的排泄并未明显增加。

糖皮质激素对松质骨的影响超过皮质骨,腰椎、肋骨和长骨末端是骨丢失最快、也是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一般而言,这种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同药物剂量和疗程有关。绝大多数患者如果每日服用7.5mg以上的泼尼松(或相当剂量的其他类固醇激素)就会引起松质骨的骨量丢失,有观点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后骨量就可快速丢失20%,并以最初6个月最为明显。据估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有30%50%会发生骨折。在美国,这一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为25%。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是不用糖皮质激素者的2倍,发生腰椎畸形的比例是不用糖皮质激素者的5倍。吸入糖皮质激素也可能会引起骨丢失。

所有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都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易感人群。年轻人由于骨转换较快而容易骨丢失;儿童可能因糖皮质激素过多而使生长迟缓,不能获得足够的骨量峰值,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升高;绝经后妇女服用糖皮质激素会加重因绝经和增龄而引起的骨丢失,更易骨折。

四、预防

全身性应用糖皮质激素23个月以上就是骨量下降和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的男性尤其如此。由于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很快就会出现骨密度下降,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有15%的人会在1年内发生椎骨骨折,因此对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该定期测定骨密度,最好是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各进行1次,以后每年1次。更有学者建议当患者的骨密度Z值(DEXA方法)低于-1.5时,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并开始相应治疗。

目前一般认为:对准备或已经每日应用7.5mg泼尼松3个月以上者,需要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时间虽然超过3个月,但每日的剂量低于7.5mg者,需要评估期骨质疏松的风险,至少要测定BMD。

对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首先应该加强宣教,了解患者是否还有造成骨质疏松的其他危险因素,如在用药前骨密度就已经下降、停经、有跌倒的风险等,要求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不吸烟、戒酒,增加运动,补充钙剂(每日10001500mg)和维生素D(每日400800u)。就医师而言,应该尽可能选择最小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并尽快停药。

五、治疗

1、双膦酸盐

各种双膦酸盐、如依替膦酸盐(每3个月为1周期,每次用2周,每日400mg)阿伦膦酸盐(5mg/d)都能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起到预防和治疗效果,减少椎骨骨折的风险,无论是男性、绝经前或绝经后妇女都能从中获益,其疗效在治疗1年后就可显现。

2、降钙素

注射和鼻喷剂降钙素可预防性地减少骨质疏松性骨丢失。每日200u降钙素鼻喷剂治疗2年,可预防腰椎骨密度的下降,与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合用时,效果更好。对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降钙素能升高骨密度。但还没有该药抗糖皮质激素性骨折的报道。

3、活性维生素D代谢物

活性维生素D代谢物能拮抗糖皮质激素对肠道的不良作用,增加肠道对钙的重吸收,还可降低血PTH。

1α-OH-D3能预防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145例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被分为治疗组(1α-OH-D3)和安慰剂组,两组患者的背景资料,包括糖皮质激素用量没有区别。治疗6个月后,1α-OH-D3组和安慰剂组的腰椎骨密度分别下降2.11%和4.00%,但1年后,1α-OH-D3组的腰椎骨密度升高0.39%,安慰剂组下降5.67%,两者的差别达6.06%。

4、氟化物

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氟化物治疗2年,可使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骨量增加210倍,但抗骨折效果不明显。

5、PTH

对51例患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进行的研究表明,与雌激素资料相比,PTH(1-34)可使腰椎骨密度增加11.1%,股骨颈骨密度增加2.9%,但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无法判定药物对骨折的疗效。

(二)糖尿病性骨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有多种并发症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骨病也是其中的一种。早在1927年Morrison等就认识到长期的糖尿病患儿会出现骨生长发育迟缓和骨萎缩,到20世纪4050年代,Albright和Berney等也报道糖尿病与骨质疏松可同时存在,但1型和2型糖尿病中的骨代谢改变并不一致。

二、1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1、1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和骨生化改变

大多数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前臂骨密度中度下降,而髋部及腰椎的骨量较年龄配对的正常人减少10%。但也有和非糖尿病对照者相比没有差别的报道。1型糖尿病成人和青少年的血IGF-1和骨钙素均低于同龄正常人,患儿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明显下降。患者的尿羟脯氨酸和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升高。这些生化指标的变化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不仅有成骨细胞功能缺陷,可能还有破骨细胞活性的增强。

2、1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1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如神经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可能会加重骨量丢失,其原因可能与骨组织局部的血供、神经营养变化、骨转换加快等因素有关。1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相对风险比值达3.2。Clausen等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时,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处的骨密度下降,松质骨和皮质骨骨密度与肌酐清除率正相关,与血浆PTH负相关。这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量减少可能与肾脏病变有关,其原因可能是伴随着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血浆PTH升高。

三、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性别和性激素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的发病因素包括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高血糖,高尿糖,渗透性利尿引起的尿钙丢失,肾1α-羟化酶活性减弱,活性维生素D代谢障碍等。有人发现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的近端股骨骨密度下降,而女性则不。正常情况下,男性骨丢失的速度为女性的2/3,其原因是男性激素在达到骨量峰值和减慢骨丢失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但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的雄激素明显低于非糖尿病者,而女性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游离睾酮高于非糖尿病者,加之糖尿病骨代谢的特点是低转换型,因此绝经后糖尿病妇女即使雌激素不足,其骨丢失速度也可能因雄激素升高而减慢,这可能是造成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

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似乎对骨有保护作用,这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往往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肥胖者外周脂肪组织中的睾酮向雌二醇转化及雄烯二酮向雌酮转化较多的缘故。肥胖本身又增加了骨负荷,可刺激骨形成。高体重指数和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常伴有血浆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下降,使游离雌激素和睾酮上升,有助于防止患者骨丢失,从而维持或升高骨密度。更重要的是,胰岛素对骨有促进作用,它可以通过与成骨细胞表面的IGF-1受体结合,刺激骨细胞增殖,加强骨形成。由于2型糖尿病起病时的胰岛素水平一般较高,而后期往往降低,因此胰岛素的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骨密度的检测结果。

2、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瘦素和护骨素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瘦素水平较高,表现为瘦素抵抗,与肥胖有密切的关系。最近发现瘦素具有中枢性的骨调节作用,它虽不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但却抑制骨形成,而瘦素不足时骨密度则升高。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24h血清瘦素明显高于对照者,其较高的骨量是否与瘦素抵抗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护骨素(OPG)及其配体具有调节破骨细胞的作用,2型糖尿病妇女的OPG比无糖尿病的人高30%,虽然没有发现血清OPG同患者基值骨密度的关系,但它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变化的影响正引起人们的兴趣。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骨质疏松

一、概述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von Recklinghausen 就最早描述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会出现骨丢失。甲亢患者的骨形成指标,如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GP)以及骨吸收指标,如吡啶啉(Pyd)等都升高。因此,甲亢引起的骨丢失属高转换型。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甲亢患者的破骨细胞数目和骨吸收面积增加,同时松质骨体积减少。如果病情持续存在,将发展到骨质疏松症和骨折。

二、甲状腺激素对骨的作用

甲状腺激素对骨有双重作用。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骨成熟,一旦过量后,就会加快骨转换,减少骨矿含量。体外研究表明高水平的T3可抑制骨祖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但也能促进成熟骨细胞的功能活性。甲状腺激素对破骨细胞具有间接作用,其骨吸收机制涉及的因素很多,同成骨细胞或其他细胞有一定关系。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各种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影响骨吸收。成骨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形成破骨细胞,刺激骨吸收。

二、甲亢患者的骨密度变化和骨折

甲亢患者的骨密度一般会下降12%20%,而且患者的髋骨骨折率升高,尤其是当基线TSH小于0.1mu/L时,髋骨和椎骨骨折的风险分别增加3.6倍和4.6倍。即使在纠正了血清TSH和骨密度后,曾经患过甲亢仍然是髋骨骨折的一个危险因素,提示甲亢患者的骨质量下降可能起着比骨密度更重要的作用。甲亢患者治疗后,骨生化指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提示在抗甲状腺治疗后骨吸收减弱而骨形成增强。

仅以甲状腺激素水平来判断疗效或疾病活动性往往不够。有些患者虽经治疗,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但TSH可能仍然偏低,甚至还存在着TSH受体抗体(TRAb),此时患者尚处于高转换状态下,血清骨特异的碱性磷酸酶(B-ALP)、尿Pye明显升高,并与血清TRAb正相关,而与TSH水平无关。即使在TSH正常的甲亢患者中,TRAb也与骨生化指标正相关,提示TRAb可能还是一个反映甲亢患者骨代谢状态的指标。这是否同成骨细胞上的TSH受体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不管怎样,在治疗甲亢患者时,无论是从甲亢本身,还是从骨代谢方面讲,都应以TSH和TRAb恢复正常为目标。

甲亢患者的骨丢失可部分逆转。经过治疗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在15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治疗后的912个月内,患者的骨密度可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仍然比性别和年龄配对的对照者低5%左右。因此,甲亢患者仍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这一点已经被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三、T4治疗与骨丢失

目前甲状腺激素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甲状腺切除后的替代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由于甲状腺激素治疗有可能引起亚临床性甲亢,这种治疗是否也会造成骨量丢失一直就是人们所关心的。1987年,Ross等首先报道甲状腺激素治疗会使骨量下降,此后有一段时间内,类似的报道很多,但做紧对此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此了解服用多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后就会造成骨丢失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发现每日T4 300ug治疗3周后,骨形成和骨吸收生化指标就会升高。对196例平均服用甲状腺激素20.4年的妇女调查结果发现每日T4剂量超过1.6ug/kg时,桡骨、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就会下降。对13篇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平均39.6岁的绝经前妇女,以L-T4 164ug/d治疗8.5年后,每年的骨丢失比对照组多0.31%,骨量比对照组低2.67%。当然,除剂量意外,其他因素,如年龄、停经状态和摄钙量等都会影响骨质疏松的风险。另一荟萃分析也发现当甲状腺激素治疗使TSH低于正常或对TRH反应减退或当每日的T4剂量超过200ug时,会造成绝经后妇女骨量轻度但有意义的下降,其幅度一般不超过0.5SD;而一般的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又会使绝经前妇女的骨量减少。

(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对骨的作用

一、概述

甲状旁腺素(PTH)是维持机体钙平衡的重要激素之一,它直接作用于骨和肾,促进骨钙动员和肾对钙的重吸收,通过促进1α-羟化酶使25-OH-D3转化为活性1,25-(OH)2-D3,间接起到加强肠钙吸收的功能。PTH对骨的作用比较复杂,既有分解作用,也有合成效应。现在一般认为长期高浓度的血清PTH促进骨吸收,而间歇性升高时则有促骨合成作用。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骨产生影响。

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骨表现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经典临床表现,如严重高钙血症和纤维囊性骨炎等现在越来越少,近80%的患者没有特殊症状,对骨密度的研究则提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较为主要的一个表现是骨量减少,25%50%的患者骨密度Z值低于-2,而且主要是皮质骨,如远端桡骨受累,松质骨(椎骨)骨密度可不变或轻度上升。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骨活检结果提示大多数患者都有骨吸收过多的表现,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轻度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骨折风险与年龄配对的正常人相近,但在人群对照研究中,患者的骨折风险依然明显升高。常见的骨折部位是前臂、腰椎和股骨颈。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诊断时和手术前的骨折风险升高,术前56年时的风险最高,患者术后的骨折风险下降,但前臂骨折风险即使在售后10年仍然增加。年龄、女性和术前至少有过一次骨折是骨折风险升高的影响因素。

三、继发性和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由于钙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甲状旁腺反应性功能亢进。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钙感受异常,甲状旁腺肥大和增生。长期的钙代谢异常又会使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演变为甲状旁腺自主性分泌PTH,导致高钙血症,即形成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种疾病可引起继发性和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1、肾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加,肾功能逐步下降。慢性肾功能减退患者的骨病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有些患者表现为尿毒症性骨病,其特点是成骨细胞核破骨细胞功能活跃,以骨吸收为主。有些患者表现为无动力性骨病或骨软化症,类骨质过量积聚,仅有轻度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50%75%的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桡骨骨密度明显降低,25%40%的患者任一部位的骨密度Z值低于-2,有的可出现纤维囊性骨炎。

对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提高血钙,可口服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或静脉冲击治疗。严重患者可手术治疗。进行透析的患者在切除甲状旁腺后,骨密度可升高7%23%,几乎恢复正常。但肾移植的患者即使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其骨密度也仅略微升高,这可能与肾移植患者病程更长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有关。

2、维生素D缺乏

长期维生素D不足可引起继发性甲旁亢。维生素D不足的患者血清25-(OH)-D3浓度下降,使1,25-(OH)2-D3和钙吸收轻度减少。较低的血钙促进PTH分泌,以增加1,25-(OH)2-D3合成。因此患者就在这样一种以血清PTH升高为代价的条件下,使1,25-(OH)2-D3基本维持于正常范围内。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抑制甲状旁腺功能、减慢骨转换,升高骨密度,降低髋骨骨折和其他费椎骨骨折的风险。应该特别强调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措施。

(五)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

一、性功能减退、

雄激素下降是造成性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高催乳素血症、Klinefelter综合征、垂体病变、血色病、糖皮质激素过多等都会造成雄激素降低。雄激素对骨代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成骨细胞增殖、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骨基质蛋白的合成上。

不论病因是什么,男性性功能减退都会使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且以松质骨受影响的程度更大。在青春期,雄激素主要增加皮质骨厚度,也能增加骺端部位的松质骨形成。若性功能减退发生在骨骺闭合前,则主要累及皮质骨,补充雄激素后1年,患者的骨密度比不治疗者增加26%。成年男性长期雄激素不足,会造成骨重建中期延长,血清1,25-(OH)2-D3浓度下降,骨形成减慢,但也有骨生化和骨活检结果提示骨重建加快的报道。

女性自然或手术后的停经以及卵巢早衰所造成的雌激素减少,更会导致骨丢失,且以手术后停经的后果更为严重。绝经时间越早,骨质疏松症状越重。高催乳素血症、神经性厌食、Turener综合征所致的闭经、性功能减退也与骨质疏松有关。Klinefelter综合征男性患者的皮质骨面积与血清睾酮正相关。血色病患者因雄激素不足,椎骨骨密度下降。GH对骨骼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因下丘脑-垂体病变而引起的GH不足可造成骨密度下降。

二、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后骨质疏松症重要累及松质骨,移植后的612个月内,肾脏、心脏和肝脏移植患者的椎骨骨密度分别下降6%~10%、7%~9%和3.5%~24%。而且有些患者在移植前的骨密度就已经下降。移植第二年后的骨量丢失较少,往往不到1%。患者骨折发生率可达8%~50%

器官移植后骨质疏松与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前就有代谢性骨病、维生素D不足、制动和性激素不足等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能还是免疫抑制治疗。大剂量的皮质激素会在几日或几周内就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动物研究中,环孢素可升高血PTH,加快骨转换,刺激骨吸收。一般认为移植后的3个月内,先有骨形成下降,然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转换加快。

三、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的患者往往有多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患者的内分泌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月经稀少、闭经、青春期延迟、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IGF-1不足等,其病变基础是下丘脑功能紊乱。

骨量减少是神经性厌食患者常有的一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在诊断神经性厌食时就已经骨量减少。病程达5.8年的患者,每年的骨折发生率比同年龄正常人高7倍。雌激素不足、营养不良、低体重和IGF-1不足都是造成骨量丢失的重要因素。如果神经性厌食发生于青春期,就会影响到骨量峰值的取得。因此,患者骨量减少的程度还同停经年龄和持续时间有关。

瘦素不仅同食欲有关,还有一个中枢性的骨代谢调节因子,对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神经性厌食患者存在低瘦素血症,这可能也会影响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功能活性。

本文是刘长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