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土三七”谈肝窦阻塞综合征
近期在进修学习期间,遇到这样1例奇怪的病例,患者自2个月前开始出现持续性的腹胀,食欲差,进食后腹胀更明显,感觉全身没力气。化验检查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都是阴性的,腹部彩超提示:肝硬化伴大量腹水,脾脏肿大。于当地住院诊断为“肝硬化”,经治疗症状反而逐渐加重,做了许多相关检查也没有找出肝硬化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患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上了肝硬化呢?仔细追问病史,该患者多半年前曾有过外伤史,在恢复期间,服用家中种植的“三七”泡酒3个月。根据这一线索,后经病理等一系列检查证实,患者所患的疾病并非是肝硬化,而是一种叫做肝阻塞综合征的少见疾病,患者泡酒用的三七也并不是真正的三七,而是一种以三七命名的其它植物----“土三七”。
三七是人们熟知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常用于跌打损伤的治疗,为伤科之要药。由于三七名贵,因而出现了许多以三七命名,但实际与三七作用完全不同的其它三七,“土三七”就是其中一种。“土三七”分为景天科和菊科两种,景天科无毒,而菊科的“土三七”,却含有一种叫吡咯烷的毒物,会造成肝内小静脉内皮损伤,继而出现小静脉闭塞,也就是造成本病的罪魁祸首。正是由于“土三七”也有活血化瘀之类似功效,且便宜,易生长,很多人自己就可以栽种,因此他们便用“土三七”代替三七,要么大剂量煮服“土三七”水治疗跌打损伤,要么长期服用“土三七”泡酒作为养生保健,从而导致中毒。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入肝脏的血流是肝动脉和门静脉,流出肝脏血流经肝内中央静脉、肝静脉流到心脏。而食用菊科“土三七”会导致肝脏血窦中内皮细胞损伤,出去的小静脉由于内膜炎症纤维化闭塞了,肝脏的血只进不出,引起门静脉压力增加,肝功损害,出现了黄疸、胸水、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呕血或黑便)、脾肿大等类似肝硬化的症状,这就是肝窦阻塞综合征。本病缺少治疗方法,及时发现,轻者停止继续服用,积极治疗,或可阻止本病发病;重者只能肝移植,死亡率极高。
肝窦阻塞综合征轻症患者可无明显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随着服用相关药物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多数患者病情严重,最快的在服用菊科“土三七”10天以后,突然起病,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三期。急性期多有明显肝脏损害,黄疸和脾肿大较少;亚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和腹水,可时轻时重,病程可达数月;慢性期为肝脏进一步硬化,腹水难以消退,后期可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门静脉高压症表现,根据文献总结其常见症状依次为:上腹部胀痛、黄疸、尿少、乏力、腹水、肝肿大、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下肢水肿等。
肝阻塞综合征虽然是少见疾病,临床上往往容易和隐源性肝硬化混淆。“土三七”与三七名称很相似,广大群众极容易将三七和“土三七”混淆,且非专业人士很难辨别,常将“土三七”误用,当成三七使用,但是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的提高,报道率有增加的趋势。本病发展迅速,预后差,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提醒大家,如需确实需要,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购买使用三七,切勿擅自用药,以免酿成严重不良后果。
本文是崔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