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海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黏脂贮积症合并脊柱侧弯

发表者:张智海 人已读

黏脂贮积症

一、概述

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 ML)是一种溶酶体功能紊乱的遗传代谢病, 由于溶酶体中转移酶或水解酶的缺乏,使不同的粘脂质不能完全降解,而在各种组织内沉积而引起的不完全相等的一组疾病。该病临床表现与黏多糖贮积症类似,主要影响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眼、皮肤等,但实验室检查尿中黏多糖并不增加。ML目前尚无确切治疗方法,骨髓移植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仍处于研究阶段。

二、病因

按照缺陷酶及表型的不同将黏脂贮积症分为4型。黏脂贮积症型因NEU1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α神经氨酸苷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影响涎酸糖蛋白代谢从而大量贮积,故也称作涎酸酶缺乏症(sialidosis)型、型因UDP-N-乙酰葡糖胺-1-磷酸转移酶缺乏,引起识别亚基异常,不能在相应酶的寡糖链上形成识别标志,致使在粗面内质网形成的多种酸性水解酶不能到达溶酶体中,而分泌到细胞外;型因MCOLN1基因突变引起阳离子通道mucolipin-1异常,影响晚期内涵体与溶酶体间或溶酶体携带小分子与细胞膜间的融合,影响前者中内容物的降解或排出。

三、主要分型与临床表现

黏脂贮积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各型主要累及的器官及病情轻重不一,有各自的特征(2-3)。黏脂贮积症型患儿常在1岁起病,表现为Hurler综合征样面容(前额高,眼间距宽、眶上嵴突出、内眦有赘皮、眼睑肥厚,扁平鼻梁、鼻孔上翻,齿龈增生等);骨骼方面为多发性成骨不全;智力发育迟缓,常为语言发育迟缓,伴听力障碍;患儿有特征性的角膜浑浊和皮肤樱红斑点。部分可出现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和末梢神经炎症状,年长儿可出现惊厥。型患儿出生时即可发现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男性婴儿腹股沟疝、特征性面容、骨骼异常、运动受限和全身性肌张力低下等。

患者由于全身性肌张力低下,生后6个月即出现头部支撑不良等外观异常,部分病例可有重度智力低下。1岁左右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短颈、胸廓畸形及小头畸形等。患儿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肺炎和中耳炎,一般于2-8岁感染和/或心力衰竭死亡,少数能存活至10 岁。型临床表现与型相似,但病情发展缓慢,患儿大多可存活到成人,无智力障碍或有轻度智力低下,病理改变相对较轻,根据上述特点可与型鉴别。型常在1岁后出现特征性的角膜浑浊,并且有智力低下、精神异常表现,但很少骨骼改变,也无Hurler综合征样面容。

四、骨科相关临床表现

除黏脂贮积症型较少累及骨骼系统外,-型的骨科相关临床表现与黏多糖贮积症H型(Hurler综合征)接近,参考黏多糖贮积症章节。

五、辅助检查

(一)尿液检查

1.黏多糖测定主要用于本病与黏多糖贮积症的鉴别

(1)尿黏多糖定性试验:结果应为阴性,尿斑无颜色改变。

(2)24h尿黏多糖测定:患者每天尿中排出的黏多糖应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升高。

2.涎酸寡糖测定:黏脂贮积症型患者尿中涎酸寡糖明显升高。

(二)血液检查主要为酶活性测定

测定末梢血中淋巴细胞或骨髓细胞中的酶活性,黏脂贮积症型、型患者β-氨基己糖苷酶、β-葡糖醛酸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α-甘露糖苷酶活性增高。

(三)病理活检及细胞培养

黏脂贮积症型患者角膜活检示有特殊包涵体;-型取肝、皮肤或其它结缔组织进行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在光学显微镜可发现细胞内有脂质包涵体,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溶酶体肿胀,其内充以有包膜的致密物质。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明确。

(四)影像学检查

除黏脂贮积症型很少骨骼系统受累外,-型的X线表现与MPS接近。B型超声用于宫内检查时,可发现胎儿有无骨关节畸形、肝脾肿大和脑积水等异常。

(五)产前检查通常不作为正常妊娠的常规检查

对于既往生育黏脂贮积症患儿的女性,再次怀孕时可行羊水及羊水细胞酶活性测定。若羊水中β-氨基己糖苷酶、β-葡糖醛酸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α-甘露糖苷酶活性增高,羊水细胞中这些酶活性降低,则产前诊断可以确定。

六、诊断

(一)体格发育障碍:黏脂贮积症型患儿大多在1周岁以后呈现生长落后、矮小身材;特征性面容;型关节变形逐渐加重,脊柱后凸或侧凸等;型患儿出生时即可出现上述部分特征。

七、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黏脂贮积症的方法,也没有酶替代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

。。。

。。。。。

主编:沈建雄 副主编张智海

请参见并阅读《综合征性脊柱侧凸的诊断与治疗》一书中的详细治疗方法,也欢迎来北京找我们进行专业治疗。

天猫购买本书的链接: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30r.1.14.80.3ca71a2fShSq3o&id=583053537099&ns=1&abbucket=7

本文是张智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