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发表者:张巍 人已读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公认的最特异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标记物。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肝癌标记物,是肿瘤工作者的迫切任务。PIVKA-II是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又称异常凝血酶原(DCP),可出现于维生素K缺乏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血清中,由于癌细胞对凝血酶原前体的合成发生异常,凝血酶原前体羧化不足,从而生成大量的异常凝血酶原。

有研究表明:HCC患者血清中PIVKA-II的阳性率为高于AFP的阳性率,PIVKA-II与AFP并无相关性,二者对诊断HCC具有互补性,联合二者用于辅助诊断HCC,灵敏度可提高至71%。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II均可用于监测HCC的治疗效果及预测肿瘤复发的风险。但PIVKA-II阳性的患者肝内转移、门静脉侵袭和肝静脉瘤血栓形成以及包膜浸润的发生率较高。PIVKA-II血清半衰期约40~72小时,比AFP短3~5天,能更及时反映HCC的疗效。随访HCC患者治疗后AFP和PIVKA-II水平,发现治疗后PIVKA-II水平恢复正常组其5年及长期生存率比异常组明显提高。另有研究表明,经外科手术切除等治疗后,PIVKA-II水平降低并维持低水平者HCC复发风险显著降低。因此PIVKA-II用于预测患者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已把PIVKA-II列为肝癌检测极其重要的指标。《亚太肝病学会》、《日本肝病学会》均已将PIVKA-II写入指南中,推荐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肝癌的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作为预后和复发的预测工具。对于慢性HBV、HC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等HCC高风险人群,建议应用肝脏超声检查、AFP和PIVKA-II水平检测进行HCC的监测,每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HBV或HCV肝硬化患者等极高风险人群,则应将间隔缩短为每3~4个月。中国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推荐使用PIVKA-II作为诊断HCC的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


本文是张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