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超60万人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多种癌症发生风险

发表者:匡山 人已读

将近40%的癌症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均衡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简单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们再次降低癌症风险?这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在医学界,阿司匹林是与二甲双胍同样齐名的存在。(《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竟然还能抑制肿瘤生长!》)作为一枚已经诞生100多年的老药,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预防血栓和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然而阿司匹林带给人们的惊喜远不止这些。事实上,阿司匹林还有预防癌症的神奇功效。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证明,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风险。

那么,阿司匹林的抗癌功效到底如何,在中国人群中又有着怎样的表现?

半分钟读全文

•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并降低卵巢癌发生风险。

• 基于中国人群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使总体癌症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了25%,并且在胃肠道等部分癌症中都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 然而,阿司匹林对于罹患乳腺癌风险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具有不确定性。

• 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需要专业的肿瘤科医生对于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阿司匹林的神奇抗癌功效

1.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

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和EPA(鱼油的主要成分)联合,可以减少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肠道中特定癌前息肉的数量。这一研究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这种高发癌症很难筛查,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

2017版NCCN结肠癌和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癌症二级预防”措施。

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编写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指南,推荐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50岁至69岁人群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结直肠癌。

2. 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乳腺癌风险

研究人员对57164名女性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的服用剂量和次数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且评估了乳腺癌的发生率。

结果表明,那些每周服用3次以上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16%,罹患ER+/PR+, HER2-乳腺癌亚型的风险降低了20%。而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其它非甾体类消炎药对乳腺癌的风险没有影响。

3.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

一项研究汇总分析了共13项研究、75万余名女性受试者服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数据。结果表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10%的卵巢癌发生风险。

而另一项研究发现,被确诊为卵巢癌的女性服用阿司匹林和非阿司匹林类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提高30%的生存率。

303227042.jpg

中国人群中效果更加显著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以上研究都是在西方人群中进行的,并不能完全代表亚洲以及中国人群。而一项最新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的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项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主导并完成。研究纳入了204170名至少服用阿司匹林6个月的患者,并且按照1:2的比例匹配对应的408339名未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人群,平均年龄为67.5岁,平均服用阿司匹林时间为7.7年,阿司匹林中位剂量为80mg/天,随访时间超过10年。

1

在整项研究中,总共发生了97684例癌症病例,相比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的总体癌症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了25%。

其中,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阿司匹林组发生了6142例,对照组发生了18766例。

紧随其后的是结直肠癌,阿司匹林组发生了5118例,对照组发生了13336例。

2

对于胃肠道相关癌症,相比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的食管癌发生风险降低了41%,肝癌风险降低了51%,胰腺癌发生风险降低了46%,胃癌发生风险降低了58%,结直肠癌发生风险降低了29%。

3

对于非胃肠道相关癌症,相比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的肺癌发生风险降低了35%,白血病发生风险降低了33%。

4

然而,对于乳腺癌,相比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的发生风险却增加了14%。

5

而对于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以及多发性骨髓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却与癌症发生并未显著相关。

6368222111314705571727222.jpg

写在最后

这项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中国人群罹患各种类型的癌症风险。相比于其他临床试验,对于中国人群更加具有借鉴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阿司匹林服用者表现出罹患乳腺癌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推广阿司匹林作为癌症的主要化学预防药物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并且,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需要专业的肿瘤科医生对于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千万不可自行服用。

本文是匡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