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问答
发表者:何博 人已读
作 者:许应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引 言
克氏针(Kirschner wire)对于骨科医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骨科“四大发明”之首非它莫属。尤其是创伤骨科医生,几乎每一台手术都需要用到克氏针,克氏针的使用已成为一种日常。
那么,既然都这么熟悉了,关于我们这个老朋友究竟有什么好谈的呢?再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的时候,今天笔者将为大家扒一扒克氏针的临床应用,既有你熟悉的,也有你未曾见过的,最重要的是还有你误用的,请随笔者一起来了解这个老朋友让你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面。
重点一:熟悉的老朋友
1909年德国学者Martin Kirschner首次将克氏针应用于临床,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总的来说,克氏针在骨科的临床用途可归为两类:做为内植物使用和做为工具使用。
一、做为内植物使用
Martin Kirschner首次将克氏针用于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与当时骨折治疗的技术相比,克氏针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这也启发了当时正处于学生时期的Müller(AO组织创始人之一),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良,这才有了影响深远的AO内固定物。虽然目前创伤骨科的内植物已是接骨板系统和髓内钉系统的天下,但是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骨折而言,简单、实用的克氏针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目前应用最多的当属儿童骨折的治疗。由于儿童骨骺的特殊性,克氏针具有对骨骺生长影响小、操作方便、可经皮置入等优点。
克氏针用于儿童髁上骨折的经皮内固定治疗
克氏针在张力带系统的使用中也必不可少,如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等。随着关节的活动不断对骨折断端加压以促进骨折愈合,做到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有效结合。
髌骨骨折张力带内固定(左)和尺骨鹰嘴骨折张力带内固定(右)
虽然微型钢板已经普及,但是克氏针在掌指骨骨折的治疗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克氏针固定指骨骨折(左)和克氏针固定掌骨骨折(右)
二、做为工具使用
克氏针做为工具使用早期主要用于骨牵引术,如:跟骨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股骨髁上牵引、尺骨鹰嘴牵引等。
跟骨牵引(左)和胫骨结节牵引(右)
但是,目前创伤骨科手术中克氏针的最大用途还是骨折复位后以及接骨板的临时固定。
有时候,克氏针临时固定后也可做为导针使用便于置入其它内固定物,如空心螺钉、Herbert螺钉等。
做为Herbert螺钉导针使用(左)和做为空心螺钉导针使用(右)
对于某些特殊部位,手术显露中的应用也必不可少。
术中还可当做复位器对骨折进行撬拨复位。
同时还可做为肢体力线的一种参考标志,指导术中内植物的置入和截骨矫形。
重点二:老物新用
以上都是克氏针较为常见的临床用途,但是人类的创新似乎永无止境。经过改良,克氏针还可另做它用。
NO.1:做为外固定支架使用
2008年来自美国的学者Ruland在J Hand Surg上报道了应用克氏针制成的动态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和pilon性损伤,利用杠杆原理对骨折进行复位并固定,同时还可允许指间关节的早期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认为这是克氏针创新性应用的典范。
随后,2014年Tech Hand Surg报道了日本学者Mohamed Adi将Iselin技术进行改良,闭合复位骨折,经皮穿针并将克氏针在外部锁定,用来治疗Bennett骨折。
克氏针做为外固定支架治疗Bennett骨折
NO.2:做为髓内钉使用
经过适当的塑形,克氏针还可制成抗旋髓内钉来治疗掌骨骨折,来自西班牙的学者Couceiro比较了抗旋髓内克氏针与传统掌骨髓内螺钉的临床疗效,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NO.3:做为骨水泥矿置中的支撑物使用
日本学者Nobuhiro Kaku分析了克氏针做为支撑物对骨水泥spacer强度的影响,发现克氏针虽然无法阻止骨水泥spacer的断裂,但是可以防止骨水泥spacer的移位,有效避免髋关节的挛缩,并有利于二期手术中骨水泥的取出。
重点三:陌生的老朋友
但是,克氏针不是万能的,临床上的滥用不容忽视,不正确的使用会导致严重后果,我们的老朋友也有陌生的一面。
一、缺乏足够的力学强度及良好的抗旋能力
克氏针髓内固定用于儿童尺桡骨骨折,导致骨不连;克氏针交叉固定用于股骨髁上骨折,导致骨折移位、固定失效。
二、缺乏断端加压能力
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舟骨骨折,导致骨折不愈合、缺血性坏死;克氏针用于锁骨骨折,导致骨不连、克氏针退出
三、以量取胜只会因小失大
克氏针用于肘部多发骨折固定,导致骨不连;克氏针用于肋骨骨折及髋部骨折固定,导致克氏针移位、髋部骨折畸形愈合。
结 语
关于克氏针的正确使用,相信大部分同道比笔者更有经验。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毋庸置疑的是临床上仍存在克氏针的滥用和误用。任何事物都应有规可循,手术操作更是如此。只有做到真正的熟悉和了解,才能让我们的老朋友变得不再陌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