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栗华 三甲
栗华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医生,听说萎缩性胃炎会癌变,我该怎么办?

4008人已读


消化科医生经常会遇到病人拿着胃镜检查单及病理报告追问:“医生,我有萎缩性胃炎,网上查了说这会导致胃癌,我很担心,我该怎么办呢?”。莫急,莫慌,听听消化科医生怎么说。

一、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其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活检病理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二、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据文献报道,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慢性胃炎活动性的存在高度提示Hp感染

2、胆汁反流、长期服用NSAID(包括阿司匹林)等药物和饮酒是相对常见病因。

3、年龄和胃粘膜营养因子缺乏:随着年龄的增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逐渐增高,70-80岁人群可高达60-70%,可以说是一种生理性自然的老化过程。另外,长期消化吸收不良、食物单一、营养缺乏也可引起胃腺萎缩。



三、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的癌前变化可分为癌前疾病(即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前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后者是指较易转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包括: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上皮内瘤变(旧称异型增生)。

不过,看到这里也不要太过恐慌。癌前变化比较常见,其与胃癌并不是绝对的转化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极少部分癌前变化会转变为胃癌。下图是关于荷兰的一项2.2万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结果示意图。该研究结果显示:初诊后5年复查单纯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轻中度异型增生和重度异型增生病员,胃癌发病率分别为0.1%、0.25%、0.6%和6%。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患者所担忧的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还是相对较低的;换言之,单纯的萎缩性胃炎,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老化过程,好比如人老了会长皱纹一样的道理,因此不必过分的紧张和害怕;当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和/或上皮内瘤变则需重视及定期内镜随访(见下述)。



四、如何打赢“保胃战”


1、抗Hp治疗:对于胃镜及病理发现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者,若合并Hp感染,需要进行Hp根除药物治疗,治疗后1个月复查碳呼气检查,明确是否根除成功。

2、随访: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酌情1-2年复查一次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者1年左右复查一次胃镜,当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即轻-中度异型增生)需半年左右复查胃镜;如果确诊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即重度异型增生)需进行内镜下切除,部分需外科手术治疗。

3、日常保养: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大量饮酒和吸烟;饮食品种宜丰富多样,不要挑食,多食用新鲜蔬菜;尽量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作息规律、按时吃饭、保持良好心态。



因此,需要正确认识萎缩性胃炎,我们不必“谈癌色变”,但也不能“坐视不管”,根据具体情况积极随访。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若早期发现可疑病灶,通过内镜下处理,即可将胃癌扼杀于摇篮之中,使患者获得最大获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栗华
栗华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