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宋燕燕 三甲
宋燕燕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新生儿医学中心

缺氧缺血性脑病后婴儿随访

4074人已读

新生儿随防与高危儿早期医疗干预是新生儿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危儿随访则是一门跨学科的、防与治相结合、需要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康复医学、五官科等多学科协作的,内容涉及围产期保健、儿科、急救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国内外在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儿童保健服务从法律、制度的制定,各组织机构的建立、经费的来源及人员的配备等实施,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学者近年来在高危儿管理方面同样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逐步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危儿管理接近,为提高人口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高危儿因各种高危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婴幼儿时期智力、体格发育和其它方面与足月儿存在一定差异,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在NICU经历更多的出院准备,在出生后第一年与同龄足月儿比较有更高的死亡率。因此,从准备出院计划的制定、家庭准备、家人的心理和护理能力的准备等,到出院后随访医从性、照顾能力的支持等,均需一一落实.强调发育迟滞的早期确诊可以创造早期干预的机会,关注出院前的准备和出院随访可降低这些高危因素。国外多中心的研究认为,高危儿,尤其是超低出生体重儿是否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后的进一步有针对性的随访计划对于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关键。在不同的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家庭经济及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的不同而影响患儿是否能按出院标准出院及按期随访,并影响使具有高风险发生神经发育异常者不能按期随访及成功干预,从而部分患儿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归。

国外通常在患儿出院后,以围产新生儿科医生为主干,最好包括营养师、神经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及护理人员在内的多学科人员合作开设高危儿专科门诊,又称多学科专科门诊。]或由经过围产新生儿专科培训,有较丰富围产、儿童保健与儿科相关临床知识的医务人员担任。

1、随访的目的:早期识别发育障碍,为患儿家人提供专业性的评估和指导。

1.高危儿门诊随访时间表 一般可能的话可由专业医护人员上门随访,或出院后二天返回出生医院新生儿保健门诊,监测黄疸情况、对婴儿返家后的睡眠、喂养、大小便、脐带及其它异常情况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指导。同时,对原有疾病在家中管理的指导, 建立管理随访卡。若无异常可于出生28天~42天第二次随访。周岁前定期每月随访,至少前半年一个月一次,以后每三个月一次,包括已被转介入其它专科门诊治疗的患儿。随访评估将一直到儿童早期,确保出院后的连续照顾。

2.随访内容

(1)体格发育监测 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始每月测量身高、体重、头围、前囟等情况,并用生长发育图直观表现,给予营养状况的评估。

(2)神经运动发育监测 有条件的医院,应该于新生儿出生3、7、14、或28天做小儿神经行为(NBNA)检查。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开始第一次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估,随后每月可选择做52项检查、DDST测定、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Vojta姿势反射等,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三、六个月、1岁、2岁时做Gesell发育量表或Bayley发育量表检查,了解发育情况及伤残及康复效果。 超早期地介入干预,可减轻脑损伤、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3)营养评估与指导 详细记录高危儿每天饮食情况,包括品种、量及次数,进行营养评估,并根据生长发育情况、患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饮食的添加指导,尤其对早产儿、SGA(小于胎龄儿)者。同时喂养指导以适应神经康复过程中大量体能消耗的需求。

(4) 气质与心理测试及正确有效地实施家庭干预 定期对高危儿家长进行相关的心理调查、高危儿气质测定, 对于高危儿家长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及过于保护等情绪反应,通过心理咨询及指导,改善亲子关系可促进高危儿的预后。

(5) 相关的功能或形态学的检查:依不同的高危因素进行检查,如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脑干诱发电位(Brain Stem Evoked Potential,BSEP)、肺功能或心功能检测有针对性的检查等。

(6) 通常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问题,过渡期需要相关专科的不断干预,减少再次入院率、死亡率,如有高危过敏史、糖尿病高血压或不良生育史、遗传病等疾病家族史者给予早期随访监测、干预,可达到优育的效果。

3.随访指标:

(1)身长、头围、体重。

(2)血压的测定。

(3)呼吸情况的监测。

(4)听觉、视觉、语言和运动技能(延迟、分离、反常)等。

(5)神经系统发育

A 神经发育检查:姿势、四肢肌张力、颈和躯干肌张力、深部腱反射、原始反射、姿势反射。

B 异常表现:肌张力低下、亢进、不对称性、颈部过伸、不随意运动和协调性差。

4.多学科评价

5. 社区和家庭的管理 建立、建全转诊、转院制度,利用好网络及其它方式分级管理服务,尤其是对康复病人进行医疗机构、社区及家庭三结合的方式,将可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6.管理人员培训

(1)产前、产时、新生儿期:管理胎儿、新生儿的内、儿科医生至少要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新生儿科进修学习3个月,经考核合格方可取得资格参加新生儿抢救和管理。同时,三级医院的新生儿科医生有责任到基层单位指导培训。

(2)出院后的管理:出院后由经过围产新生儿专科培训,有较丰富围产、儿童保健与儿科相关临床知识的医务人员担任。社区参加管理的人员至少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新生儿科、神经康复科、儿童保健科等相关科室进行3个月至半年的进修学习且需通过考核。

宋燕燕
宋燕燕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新生儿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