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青年“沉睡”240天,DBS促醒手术1月后逐渐苏醒
争分夺秒!中部战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宋健团队再次成功施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以下简称DBS),帮助18岁少年成功脱险,恢复意识。
2018年年初,18岁的吕某因脑外伤导致昏迷,同年10月,已“沉睡”240余天的吕某被送至中部战区武汉总医院接受治疗。医院神经外科宋健医疗团队积极联合其他科室,为病人开展了各类辅助治疗,如高压氧舱、外科手术治疗等。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仍处于昏迷状态的吕某身体状态恢复良好 ,体征参数达到正常范围。
为帮助吕某尽快恢复意识,回归正常生活,宋健医生团队对吕某进行DBS术前评估,确认吕某适合开展DBS促醒手术后,2018年12月宋健医生带领团队对吕某施行促醒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明显。
术后效果逐渐显现,术后第7天吕某肌张力下降,14天后内吕某肌张力进一步下降,自主意识行动迹象明显:对呼唤做出反应、有疼痛反应、眼睛逐步睁开,嘴巴可动,脸部表情丰富,可以逐步进行吞咽咀嚼等活动能力,吕某的身体运动功能逐渐恢复。
手术现场
手术现场
手术现场
DBS的手术效果是逐渐显现的。宋健医生介绍,接受唤醒手术后,病人并不会马上苏醒。目前科室收治的被唤醒的病人中,最快的1个月就醒了,最慢的也要花了1年半时间。经过手术评估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在DBS治疗后,会逐步恢复自主意识,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会。
什么是DBS手术?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俗称脑起搏器,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高频电刺激控制意识的关键核团(例如丘脑中央中核、室旁核等),激活脑网络,达到促醒目的。
脑深部电刺激开始出现于20世纪50~70年代,1969年Halsser首次报道了通过刺激PVS患者的苍白球基底部和丘脑的基底核,观察到一个非常强烈的唤醒反应。
近年来,随着神经调控技术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植物状态患者的进一步认识,DBS再次成为促醒治疗领域的新热点。该手术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其安全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全球已有超过10万人接受DBS手术,治疗相关疾病。
当前,我国医学界对植物人传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促醒、高压氧促醒、周围电刺激促醒、感官接触促醒治疗等等,总体疗效有限,效果欠佳。手术促醒是一项新的治疗方式,就国内而言,对持续植物状态病人的促醒率约为40%,这意味着植物人苏醒仍是世界难题,DBS促醒疗法是对植物人治疗所进行的一种医学探索,对于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个福音。
DBS术前评估很重要
不是所有植物人都可以适应该手术。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网状上行激活系统',这是人体能够保持正常苏醒——睡眠循环的中枢,其大部分位于延髓。如果该系统受损,大脑就会丧失保持苏醒的能力,成为'植物'人。”宋健医生说,“要唤醒植物人,就要让该系统重新工作,术前评估就是要看这个系统究竟是被摧毁了,还是处于休眠状态。”
术前评估的目的在于筛选合适的病人接受手术,以提高手术有效率。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通过CT检查需至少确认患者脑细胞依然存活,有一定的意识追踪,视觉追踪,保证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不然即使勉强手术,唤醒的概率也极低。
DBS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符合慢性意识障碍诊断标准患病3个月以上,常规治疗方法促醒失败;
2、脑皮层结构至少一侧相对完整,脑干结构无严重损害;
3、无严重颈椎畸形;
4、一般情况及心肺功能可耐受全麻手术;
5、慢性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
6、周围缺血性疼痛,如糖尿病足,雷诺氏病等;
7、其他,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根病,蛛网膜炎等。
禁忌症:
1、患病时间少于1个月;
2、合并严重的其他内科疾病或严重未控制的感染;
3、严重营养不良;
4、一般情况无法耐受全麻手术;
5、严重颈椎畸形。
据宋健医生介绍,DBS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最早在北美开展,该手术目前在日本和韩国开展较多。该疗法引进国内后,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天津武警总医院和中部战区总医院开展了近50例,唤醒率在30%左右。
工作中的宋医生(中间)
宋健
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宋医生从事神经外科专业10余年,擅长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等功运动能神经障碍疾病的治疗,如植物人促醒手术、胶质瘤外科精准治疗、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等各种复杂脑外伤及颅内肿瘤。
宋健医生门诊时间: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每周四下午
本文是宋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