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纯中医说〉
纯中医?不切实际的幻想!
原创:肖相如肖相如频道今天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网传,深圳市要建“纯中医治疗医院”了。这个消息很劲爆,很震撼,很多人因此而欢呼雀跃,像是中医的春天又要来了似的。
问题是,“纯中医”指的是什么?
是只懂中医,不懂西医和其他的方法,还是只用中医,即使懂西医和其他的方法也不用?
还有一个问题,无论是只懂中医,还是只用中医,现在这样的医生可能存在吗?
“
病人说:大夫,我要看肝炎。
医生说:我是纯中医,不看肝炎。肝炎归西医看,我不看肝功能和肝脏超声的检查结果,因为这些是西医的。我只看胁痛、黄疸、腹胀。
病人说:大夫,我要看肾炎。
医生说:我不看肾炎,那是西医的。我只看水肿。
病人说:大夫,我要看慢性肾功能衰竭。
医生说:我不看慢性肾功能衰竭,那是西医的。我只看关格。
病人说:大夫,我要看高血压。
医生说:我不看高血压,这是西医的。我只看眩晕。
病人说:大夫,我要看糖尿病。
医生说:我不看糖尿病,那是西医的。我只看消渴。
病人说:大夫,我要看冠心病。
医生说:我不看冠心病,那是西医的。我只看胸痹。
”
这样,可以吗?
01
医生的职责是为病人提供疗效最好、毒副作用最少、费用最低、使用最方便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研究方法的区别,决定了各自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
二者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替代,即,有的病中医比西医疗效好,有的病西医比中医疗效好,有的病需要中西医并用效果才好。
比如,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在早期,中医的治疗比西医好,很多病人经过中医治疗,肾功能可以保持长期稳定,那么就可以不用透析,最起码也可以延缓透析;
但是已经到了晚期的尿毒症,则中医的疗效并不好,透析或者肾移植才可以延续患者的生命,中医还达不到这种疗效;
然而,透析过程的并发症则中医比西医的疗效好。
所以,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医生只懂中医,或者只懂西医,都不能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显然,都不能算是合格的医生。
其实,无论是从医生的角度,还是从病人的角度,亦或是从政府的角度或社会的角度出发,医生懂的更多一点,懂中医,也懂西医,或者还能懂的再多一点,都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
02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渴求“纯中医”,而不希望中医懂西医呢?
其实质是人们对现在的中医不满意,对现在的中医院不满意,实质的实质是对现在中医的疗效不满意。
那么,现在中医的疗效为什么不能让人满意?
难道是因为现在的中医懂西医?难道是因为他们不是“纯中医”?
大家看到的现状,似乎与“西医”对中医的渗透有关。
比如,现在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特别是在体制内中医院的中医,大多数的时候都不怎么用中医治疗,即使用中医治疗,效果也不好,而更多的是用西医的方法。
而且,现在的中医院和西医院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中医院治病主要是用西医的方法,这就是在中医院要强调中医药使用率的原因。
那么,导致这样的现状,是因为这些医生西医太好了吗?还是因为中医水平不够,只好西医来凑?
03
其实,问题的本质就是中医医生的质量不合格,即中医医生根本没有学会中医,根本不会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病。
而导致中医医生不合格的原因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中医教育名不符实,对现行的体制内的中医院医生的评价体系也不是中医的体系。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从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到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完全不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
一
从机构设置而言,所谓的中医大学,所谓的各种学院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比如什么文学、外语、法律、管理等等,而真正与中医有关的机构可能只能算是零头,也就是说,在中医药大学里,真正的中医机构是少数,真正的中医人员也是少数。
从课程设置而言,中医的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在这三分这一中,中医的核心课程占的比例更小,如四大经典,甚至有的已经变成了选修课。
更严重的是,对于中医的核心课程并不要求学生真正的掌握,只是考试合格就可以毕业了,而考试的时候大多数都把范围指定的很小、很明确,所以,学生毕业了,中医的基本内容都没有认真地学过。
最简单的问题,有多少学生毕业的时候把四大经典背会了?四大经典都没有背会,那能成为合格的中医吗?
二
从管理而言,中医药大学是行政权力主导的学校,学术只是陪衬,甚至有时这层“面子”也不给。
老师能不能评上教授,权力在行政领导,制订评价标准的是领导,参加评审的是领导,最终决定的还是领导。
学校上什么课、每门课上多少学时,还是领导说了算。
一个教授的学术意见可以被教务处排课的领导轻易否定,甚至人家都不稀罕搭理你。
如此这般,大学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那就真的是“活久见”,奇怪大发了。
三
从评价标准而言,对于大学的评价,首先是有多少科研课题和经费、有多少科研获奖、发表了多少SCI论文,然后就是有多少仪器设备、有多少帽子等等。
但是,就是没一条关于其培养的中医学生是否合格的硬标准,也就是说,即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合格的中医,也不影响对中医药大学的评价。
现在的现状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医药大学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可是中医药大学却越办越大,越办越红火,这又说明了什么?
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一直延续着,倒是颇有一脉相承的意味。
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学会中医,这些学生进入体制内的中医院后,评价他们的体系也并不是衡量他们中医水平的高低和中医治疗效果的好坏。
衡量他们的标准是挣钱的多少(拿骨折来说,是用中医的方法治疗,还是用西医的方法治疗,收费差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所以中医院的骨科都被迫去钻研如何做手术了,小夹板什么的也就压箱底了)、科研课题和经费的多少、获得奖励的多少、获得帽子的级别和多少(如院士、学者之类)的等等。
所以,现在的中医和中医院基本上只有名称是中医,实质上并不是中医,不用中医的方法治病,即使用中医的方法治病疗效也不好,这和是不是“纯中医”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样的中医即使完全都不知道西医的存在,治病的疗效也不会好。
04
与此相反的是,对于一个真正的好中医而言,他们同时学好西医,会是一个更好的医生。
一个好中医同时学好了西医,不仅不会使中医治疗的效果降低,还会使中医治病的疗效和整体的疗效都提高,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我的博士导师时振声先生,其父亲是近代名医时逸人先生,家传的中医,正规西医学院毕业。显然,时振声先生的学术造诣与同时掌握了中西医的知识关系密切。
综上,关于“中医”的一切问题的本质不在是不是“纯中医”,而在是不是“好中医”!
清醒一点,都9102年了,还追求像清代以前的所谓的“纯中医”,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