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王笑亮 人已读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常发生于老年男性,80%的患者存在头部外伤病史。其年发病率为20.6/10万人口,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为127/10万。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多,以及血管支架及抗凝药物的愈加普遍,其发病率将日益增高。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的治疗手段为钻孔引流术。该手术方式简单有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特别是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药物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最早张建宁报道阿托伐他汀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保守治疗,其治疗作用逐渐得到推广及运用。
收集近一年来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发现:患者共50名,其中男性44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65.8±14.8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1例为钻孔引流术后复发,其余为首次发现,双侧血肿9例,单侧41例。主要症状包括头痛不适39人,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4人,意识下降3例,失语1例,尿失禁1例。既往明确头部外伤史28例,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例,胃癌病史1例,重症胰腺炎病史1例。
MGS评分≤2共14人,1人口服药物2周后血肿未见明显吸收患者要求行手术治疗,3人MGS评分下降立即行手术治疗,其余10人口服药物随访3-4月后血肿消失。行钻孔引流的病人并口服药物3月,所有病人经CT证实痊愈未有血肿复发。
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患者术前尽量予以停药,既往有支架手术病史的则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桥接,术后1周回复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本组病例中,未出现颅内及其他脏器的出血事件以及心脑血管梗塞事件。
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目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抑制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抑制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产生与表达,抑制血管内表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减少对血肿包膜新生血管的刺激,从而促进血肿的吸收达到治疗效果[8];2.促进成熟血管生成。阿托伐他汀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EPC是成熟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以分化并迁移至受损血管内皮处,形成成熟内皮细胞,从而修复损伤血管内皮。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外周血EPC水平,增加其粘附及迁移能力,修复损伤血管内皮并促进成熟稳定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血肿吸收加速。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能有效促进CSDH的吸收,联合手术使用可降低术后血肿复发率,同时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典型病例(双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后硬膜下血肿逐渐吸收。A,CT确诊双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B,口服药物1月后CT复查示血肿较前吸收;C,口服药物2月后CT复查示血肿进一步吸收;D,口服药物3月后右侧顶部少量血肿;E,口服药物4月后双侧硬膜下血肿完全消失。
本文是王笑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