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内科老年患者现象:耄耋老人梅毒检测为何“阳性?
作者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邹先彪
篇首语: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常常见到“梅毒检测阳性”的老年患者,导致了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对患者及家属来说,除了严重焦虑和疑虑,还会可能出现严重的不可告人的羞耻感。到底是真“梅毒”还是“假梅毒”?弄清这个问题非常必要和重要。转载邹先彪主任的这篇文章能否解决大家的疑虑,请自行阅读后便可判断!
81岁高龄的刘老是一位生活朴素、作风严谨的离休老干部,因为要做心脏搭桥术而住进了医院,医生常规给他开出了术前四项常规检查,然而,出来的结果却令主治医师大吃一惊,RPR和 TRHA(两种检测梅毒的试验)均为阳性,追问患者及其家属的性生活史和既往病史,科主任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并对其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样都一一做了化验,均找不到任何可以支持梅毒诊断的依据。于是,科主任指示主治医师重新抽血联系检验科再次检测,并将标本拿到外院重复检测,结果院内外的检测惊人的一致:RPR和 TRHA仍为阳性,RPR滴度1:2。为何会出现如此令家人尴尬、令医生诧异的结果呢?刘老到底患没患梅毒呢?带着这个疑问,外科主任请来了皮肤性病科的老专家会诊,听完了外科主任的介绍,并检查了病人后,皮肤性病科老专家肯定地回答道:刘老并没有梅毒,化验的结果是假阳性。随后老专家娓娓道来:
我们知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近年来,随着发病人数的增多,梅毒的表现和病期也呈现多样化,而梅毒血清学检测成了诊断梅毒的常规手段和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即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前者为常规试验方法,是检测类脂质抗体的实验,如现在常用的RPR;后者为确认试验方法,是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如现在常用的是TPHA。
人在感染梅毒后,会在体内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另一类则是抗类脂质抗体。前面提到的RPR是针对类脂质产生的抗体而不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故无特异性,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导致体内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都能够使RPR的检测产生阳性结果。即生物性假阳性(一般指由于病人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使化验结果出现阳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麻风、猩红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丝虫病、斑疹伤寒、锥虫病、回归热、疟疾、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干燥综合征、慢性肾炎及海洛因成瘾甚至妊娠等,均可导致RPR阳性。但梅毒以外疾病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RPR的滴度一般比较低,通常小于1:8。由于RPR实验容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医生往往会同时做特异性较强的TPHA来确认梅毒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TPHA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检测,但在一般人群中也会有1%的假阳性。现在已知可造成TPHA假阳性的疾病有:结肠癌、淋巴肉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海洛因成瘾、生殖器疱疹、麻风甚至妊娠等。
尤其应当一提的是,老年人的特异与非特异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在1%~2%。特别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RPR和TPHA同时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梅毒血清学试验虽然对梅毒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因此,诊断梅毒,不能单纯凭化验结果,还要结合病史、体检结果、其他化验等综合考虑分析后慎重作出判断,才能避免梅毒化验结果假阳性造成的误诊。对病史主要询问患者有无婚外性接触或不洁性交史性乱距就诊有多长时间,性伴有无性病等;病人在生殖器等部位是否有过无痛痒的皮肤黏膜皮疹或破溃,有无二期或三期梅毒的表现,有无其他性病的表现等。在体格检查时,对感染期比较短的病人,重点检查全身皮肤黏膜,特别是生殖器、肛门、口腔等部位。对感染期较长的病人,除检查上述部位外,还要检查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无异常。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