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耿荣 三甲
耿荣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内科

狂犬病一旦发病100%死亡,如何防范狂犬病?

8231人已读

狂犬病一旦发病100%死亡,如何防范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感染者一旦发展到临床症状的出现,狂犬病几乎100%致死。因此,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关键。我国狂犬病病毒的携带者主要是家庭豢养的犬,并通过咬伤传染给人。

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负病毒目,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发病后其唾液、脑脊液、血清均能检测到病毒。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3060min1002 min即失去感染力。乙醇、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敏感。1500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45~70%乙醇、1%肥皂水以及5~7%碘溶液均可在1 min内灭活病毒,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灭活。

发病机制: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完整的皮肤。病毒最初进入皮肤伤口时,不进入血液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而是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外周神经系统,病毒进入外周神经后,沿神经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而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摄取,其移行速度取决于转运方式,逆向轴突运输速度较快,可达5~100mmd,如感染范围大,病毒移行速度甚至会更快。病毒在轴突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脊髓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在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重的区域。

狂犬病潜伏期从5天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

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一般伴有高热、以意识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可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15 内死亡,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碍。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几个阶段。但实际上发病是一个连续的临床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系列可以独立分割的表现。

(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个月,极少数短至2周以内或长至1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

(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2—10d(通常2~4)

(3)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这样机能亢进为间歇性,由数个持续1~5 min的兴奋期组成。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亢进期之间,患者一般合作,并可以进行交流。急性神经症状期的其他异常表现包括肌束震颤(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换气过度、唾液分泌过多、局部或全身痉挛,本期一般持续l3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4)麻痹期:指的是患者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麻痹可能是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以被咬肢体侧更为严重。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进而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久即发生。本期持续618小时

狂犬病的整个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5d。死因通常为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

3.诊断标准:

WHO的狂犬病定义:

临床病例:病例具有急性神经性综合征(如脑炎),主要表现为机能亢奋(如狂躁型狂犬病)或者麻痹综合征(如麻痹型狂犬病),如果没有重症监护支持,患者通常会在首发症状出现后1~5内进行性发展为昏迷和死亡,常见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符合下列实验室标准中的一种或几种即可确诊:存在病毒抗原;细胞培养方法或实验动物接种中分离到病毒;未接种疫苗者的脑脊液或血清中存在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活体或尸检样本(如脑活检样本、皮肤、唾液、浓缩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绝大多数狂犬病的发病是由于没有接受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接受暴露后处置较晚,多处咬伤等严重暴露,以及头、颈部咬伤时难以彻底进行伤口清洗等.

暴露后预防:

1.暴露的定义与分级: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

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接触或喂养动物;②完好的皮肤被舔;③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裸露的皮肤被轻咬;②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首先用肉眼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使用)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②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③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

2.暴露后处置:包括①尽早进行伤口冲洗、消毒处理、外科处置等局部处理;最好由专科医生或在专科医生协助下完成,一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二是预防伤口发生继发细菌感染。②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需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抗狂犬病血清) ,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2)疫苗接种:接种程序为“5针法程序”(03714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2—1—1’’程序[0天接种2(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此程序只适用于我国已批准可以使用“2—1l”程序的狂犬病疫苗产品)];采用肌肉注射(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年人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儿童可在大腿前外侧注射),每剂0.5 ml1.0ml(具体参照产品规格或产品说明书)

(3)被动免疫制剂注射:中和伤口处理时残留在伤口内部的病毒,发挥快速保护效果。所有首次暴露的Ⅲ级暴露者,头面部暴露的Ⅱ级暴露者均应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被动免疫制剂应尽早使用,最好在伤口清洗完成后立刻开始。如未能及时注射,在第一剂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7d内均可使用。7后疫苗引起的主动免疫应答反应已经出现,此时再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意义不大。注射前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过敏试验。

3.再次暴露后的处置:

(1)伤口处理: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在接种完成3个月内发生暴露或再暴露,可推迟加强免疫;②超过3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l剂疫苗。

耿荣
耿荣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