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化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手术只是一推手

发表者:孟化 人已读

一胖全身都是病

肥胖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10大慢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明,全世界体重超标人口已达10亿,肥胖人口达3亿,每年至少有260万人因此而死亡。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近9000万肥胖人口,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达到了11.6%,均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肥胖和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数据显示,每年至少有340万成年人死于肥胖相关合并症,如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

mmexport1545126081168.jpg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000万肥胖患者。最新的全国统计数据显示,男性4300万,女性4600万,这种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巴西、俄罗斯等一些欧美国家,成为了世界肥胖大国。肥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行动不便、形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肿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引发的猝死等。

现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而这些患者很多都是肥胖患者。此外,肥胖与女性的不孕不育有密切联系,“女孩子长胡子,因为女性肥胖会出现雄激素增高,而男性肥胖则会雌激素增高”。

mmexport1551924355577.jpg

重度肥胖需要靠外力解决

重度肥胖:指体内脂肪组织过多,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大于24。研究表示:BMI ≥35的人成功减肥恢复正常体重,女性成功率1.5%,而男性成功率不足不足1%。对于体重指数大于32的重度肥胖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达不到效果,就可以考虑减重手术降低体重调定点。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个体重“调定点”。由于体重调定点的存在,短期体重增加或减少会自动代偿,体重倾向于恢复到调定点水平。依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或者药物干预,对于调定点的改变收效甚微。单纯依靠节食,更是无法降低体内的调定点,便会导致“复胖”的结果。减重手术是通过对人胃部结构的改变降低身体的调定点,最终达到理想的减轻体重的目的。

mmexport1544837725719.jpeg

手术风险非常低

减重手术:减重手术是20世纪后期医疗的伟大贡献之一。1998年,全球减重手术总计约4万例,而到2013年这个数字达到46.9万例。由于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很好,2013年被评为克利夫兰十大医疗创新之首。

减重手术是一种腹腔镜的微创于术,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不需要开腹,只需在腹部穿刺3个0.5-1.2厘米的小孔,用细长的手术器械通过小孔进入腹腔进行手术。减重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相对较少的优势更为明显。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减重手术有两种,一种是袖状胃手术,俗话说就是“胃变小了”;一种是胃旁路手术,就是在胃变小的同时“吸收少了”,根据肥胖的不同程度和个体差异,患者可以在征询医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手术方式。

据了解,减重代谢手术以及糖尿病手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熟开展有5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对于经过评估适于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糖尿病的完全缓解率可达到80%以上,该治疗方法2014年被写入《中国肥胖和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这个微创手术是非常安全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非常低,大家不用恐惧这个手术有多危险。

mmexport1551604667406.jpg

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孟化主任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相关医学人员不断探索,实现了从开腹到微创的转变,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引发,几年前,我们确定了通过手术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经过几千例的手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肥胖病患者重拾信心。

IMG_20190107_123747.JPG

国外调查表明,减重患者普遍可以减额外体重的70%至80%。经过手术,患者是不会恢复到原来的体重,但是,如果不控制高热量食物和高热量饮料的话,减重效果也会不明显。同等BMI指数的患者,有的术后3月瘦60斤,有的术后30斤,这就是不控制热量摄人而造成的。

孟化主任说最终的解决方案就两句话:改变生活方式,改变饮食方式。”,别把这个手术看得那么神奇,如果术后不加强自我管理,手术效果也可能是短暂的。“手术仅是帮助患者减重的推手,通过手术可以有效地抑制饥饿素分泌,限制固体热量摄入。”

mmexport1551425409287.jpg

mmexport1551425404644.jpg

孟化说,手术并不是肥胖的终结者,而是让患者找回健康饮食习惯的状态。手术能让高体重患者踩住急刹车,有一次重新选择饮食习惯的机会。

孟化说:“对于减肥患者而言,手术后的各项准备,比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是起决定作用的,人一生的健康不可能通过一次手术而拥有,手术只是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推了你一把。


本文是孟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