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发表者:王宗华 人已读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前后的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没有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发生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下腰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椎间盘结构损伤的病理变化
纤维环内裂和/或炎性反应(椎间盘炎)这些病理变化称为椎间盘内紊乱(IDD), 大约40%的慢性下腰痛病人存在IDD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

一、 椎间盘内化学物质的刺激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或损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炎症介质或退变产物,这些化学物质对末梢神经纤维的刺激可使神经组织处于超敏状态,在外来轻微刺激下即可引起疼痛

二、椎间盘后纤维环裂隙的出现自髓核到纤维环外层有裂隙的出现伴随着肉芽组织的侵入及炎性细胞渗出在椎间盘的后方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带产生与愈合和生长有关的生长因子

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椎间盘发生退变和炎症,从而引起下腰痛

三、椎间盘内机械压力的变化

目前认为,由于退变的椎间盘内炎性介质的含量非常高,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处于超敏状态,从而对机械压力的痛阈下降,在轻微的机械压力刺激下,即可产生神经冲动。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不伴神经根性症状,无神经节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其临床表现往往差异很大,只有综合临床表现,MRI,间盘造影并 排除其它己知的导致慢性下腰痛的病因时才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临床特点

(一)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必须起立或行走以减轻疼痛。其原因是坐位,尤其是坐位前倾时椎间盘内压力最高。

(二)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射,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可为单侧。最常见的加重因素是劳累后,坐位疼痛症状重于站立或行走。

影像学特点

(一)X线表现:

常规X线检查多呈阴性,有时可见椎间隙稍狭窄,骨赘形成或椎间失稳。

(二)MRI的T2加权像在病变椎间盘均显示低信号改变(椎间盘黑盘征),纤维环后方出现高信号区.这被认为是IDD的敏感表现。

诊 断 标 准;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一般认为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 下腰痛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

(2) 持续下腰痛在坐位时加重,没有根性症状。

(3) 间盘造影阳性或MR表现典型的单节段间盘低信号、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

椎间盘造影阳性-在椎间盘造影时诱发、复制下腰部疼痛,并且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撕裂。

本文是王宗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