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病程常呈自限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经口密切接触是本病的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亲吻、共用餐具或咀嚼食物喂食婴儿;飞沫传播也有可能。
二、病因
主要是EB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三、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不定,多为10天,儿童为4~15天,青年可达30天。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偶有40℃者。发热持续一周左右,但中毒症状较轻。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特征之一,故又称“腺热病”。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一般第1周就出现,第3周渐缩小。淋巴结一般分散无粘连,无压痛,无化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相应症状如腹痛等。多数患儿出现咽痛,扁桃体肿大,陷窝可见白色渗出,偶可形成假膜。脾大常见,一般在肋下2~3cm可触及,同时伴有脾区疼痛或触痛。肝大多在肋下2cm以内,常伴有肝脏功能异常,部分患者有黄疸。部分患者会出现形态不一的皮疹,如丘疹、斑丘疹或类似麻疹及猩红热皮疹。
四、诊断
1.临床症状
以下症状至少3项以上阳性:①发热;②咽炎、扁桃体炎;③颈部淋巴结肿大(大于1cm);④肝大;⑤脾大。
2.血象检查
(1)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50%或淋巴细胞总数≥5.0×109/L;
(2)异型淋巴细胞≥10%或总数≥1.0×109/L。
3.EB病毒抗体检查
急性期EB核抗原阴性,并有以下之一项:
(1)抗VCA-IgM抗体初期阳性,以后转阴;
(2)双份血清抗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3)EA抗体一过性升高;
(4)VCA-IgG抗体初期阳性;EB病毒核抗原抗体后期阳转。
4.EB病毒DNA检查
血液、唾液、口咽上皮细胞、尿液或组织中的EB病毒DNA阳性。
5.EB病毒抗原检查
鼻咽拭子直接测定抗原阳性
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和血象检查,同时具备第3~5项之一,可确诊。
五、治疗
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散结片,散结汤,化岩方,益气养阴方,血府逐瘀汤
本文是徐瑞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