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是儿童腹泻的最常见原因,5岁以下儿童大约90%患过轮状病毒肠炎。
主要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发生在6月龄~2岁婴幼儿,5岁以上儿童少见。潜伏期1~3天,起病急,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常伴呕吐、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1~2天80%~90%的患儿出现呕吐,超过1/3的患儿发热。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脓血,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0.5~1.5天后呕吐停止,腹泻持续约3~8天,少数较长。
近年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不仅可引起肠道感染,还可致心脏、肾脏、肝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肠外器官及系统损伤。并发严重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脑炎、心肌炎是本病的主要死因。
治疗
1.饮食疗法: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有严重呕吐者,暂时禁食禁水4~6小时,大多不再呕吐。由于患儿多有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加服乳糖酶,可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严重者可暂停母乳或普通配方奶粉喂养而改吃去乳糖配方奶粉。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ORSⅢ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3.补钙、补镁治疗
4.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迄今为止,没有特效的抗轮状病毒药物。
(2)肠道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腊样芽胞杆菌制剂。
(3)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粘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散。
(4)抗分泌治疗:能明显缩短急性水样腹泻患儿的病程,如消旋卡多曲。
(5)避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它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6)补锌治疗:急性腹泻时大便丢失锌增加、负锌平衡、组织锌减少,补锌治疗有助于缩短腹泻病程。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应每天给予元素锌20mg(>6个月),6个月以下婴儿每天10mg,疗程10~14天。(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锌100mg,葡糖糖酸锌140mg)
本文是刘俊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