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窦肇华
窦肇华 主任医师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 遗传咨询科

鱼鳞病的遗传

4985人已读

鱼鳞病又称(皮癣),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本病多在儿童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寒冷干燥季节加重,温暖潮湿季节缓解。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角化性皮肤病,70%是遗传而患病。多于儿童时发病,好发部位四肢、躯干及颜面部。重者皮肤呈灰褐色鳞屑和深重斑纹,随着年龄增长波及全身。症状是冬重夏轻。

二、遗传规律与类型

鱼鳞病的分型要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该病的临床诊断及分型。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基因检测是确诊该病的两个重要手段。

(一)寻常型鱼鳞病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寻常鱼鳞病最常见的一种鱼鳞病类型(超过90%),发病率也很高。我国发现寻常性鱼鳞病的发病率大约是2/1000。这个数字比国外报道的要低,可能是漏掉了很多轻症病例。这也说明,很多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的表现很轻微。。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致病基因为FLG,位于1号染色体上。FLG外显子突变包括点突变、碱基缺失及插入移码突变等。亲代一方或双方患病则家中常有患者,但无性别差异。常自幼年发病,成年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皮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冬季皮肤干燥,无明显鳞屑,搔抓后有粉状落屑。本病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及躯干,尤以肘膝伸侧为重,手背常有毛囊性角质损害。常见者除皮肤干燥外,尚可见灰褐色或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状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

FLG突变位点近20个,这些突变有种群特异性。国外FLG突变位点及分布:2282del4,R501X(美国);R1474X,5360delG,6867delAG,11029delCA,11033del4,Q3683X,7267delCA,R2447X(欧洲);S2889X,S3296X(日本);Q2417X,E2422X,R4307X,441delA,1249insG,7945delA(新加坡华裔)。新发现的突变位点(中国):Q1745X,Q1790X,G2788X,Q2417X,E2422X,R2447X,R3657X。

2.性联遗传寻常鱼鳞病较少见。致病基因STS(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在X染色体上,是X连锁隐性遗传,女性是基因携带者,男性发病;多于出生后3个月发病。皮肤干燥粗糙,皮损可局限或泛发,颈前部,四肢伸侧,躯干常受累,如面部受累,则仅限于耳前及颜面侧面。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黑色,成人期腘窝可受累,颈部受累最重,躯干部腹部较背部严重,掌跖皮肤正常。夏季减轻。皮损随年龄增长而而增剧。可有隐睾、性腺功能减退、精神抑郁及骨骼异常等。

(二)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

临床少见。又称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KRT1KRT10,基因突变导致角蛋白的合成或降解缺陷,影响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内张力微丝的正常排列与功能,造成角化异常及表皮松解。生时或生后几小时,出现泛发性红斑鳞屑,鳞屑脱落后全身红皮,广泛分布的大疱,水疱愈合后无瘢痕。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消退,表现为疣状角化过度,特别是肘窝、腘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三)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多个基因如谷氨酰胺转移酶1基因(TGM1)、脂氧合酶3基因(ALOXE3)及12-R脂氧合酶基因(ALOX12B)基因的突变引起。出生时即婴儿被包裹在羊皮纸样或火棉胶样的膜内,活动受限,伴睑外翻。24小时内出现裂纹和剥脱,1014天后,出现大片角质板剥离,同时快速好转。多数在青春期趋于好转。红斑和鳞屑通常为全身性,可累及面部,掌跖部和屈侧部。瘢痕性脱发,甲营养不良和睑外翻常见,并常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炎

(四)板层状鱼鳞病

非常少见。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有谷氨酰胺转移酶1基因(TGM1)、脂氧合酶3基因(ALOXE3)、人类结合蛋白分子活性基因(ABCA12)、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F22)及脂肪酶N基因(LIpN),定位多个位点(2q33-3519p12-q1214q11)。基因发生突变、缺失或插入,至细胞粘连和细胞被膜蛋白交联缺陷。出生时全身覆盖有角质膜,全身广泛的火棉胶状的膜紧紧地包裹,犹如盔甲。23周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慢性潮红,上有灰棕色四边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掌跖过度角化,病程经过迟缓,可终生存在,至成年期红皮症可减轻,但鳞屑仍存在。1/3患者有严重的睑外翻,唇外翻。

三、寻常型鱼鳞病的遗传方式

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进行咨询。

1.如果患者(先证者)的父亲是患者,其父可能是纯合子突变基因型或杂合性突变基因型。

2患者母亲正常,则母亲不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3.父亲是患者,母亲正常不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其后代有50%的会患病。

4.父亲是纯合子患者,母亲正常,后代发病率为100%

5.父亲是杂合子患者,母亲也是杂合子患者,后代发病率为75%

6.父母都是纯合子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为100%

窦肇华
窦肇华 主任医师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 遗传咨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