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国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浅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发表者:张玉国 人已读

什么是血栓性浅静脉炎?

浅静脉是指接近皮肤表面的静脉。浅静脉炎是指这些静脉发生炎症,浅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这些静脉里形成了血凝块。如果同时有这两个问题,就称为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浅静脉血栓形成

虽然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指代任何静脉,但在下肢,更倾向于用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来表示各属支静脉存在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情况,而把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炎症和血栓形成称为浅静脉血栓形成(superficial vein thrombosis,SVT)。

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浅静脉血栓形成与导致静脉淤滞、凝血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疾病有关,主要常见原因包括:

急性静脉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损伤等);

慢性静脉疾病(如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静脉操作(如静脉穿刺、手术、硬化剂注射等);

不活动(如卧床等);

妊娠;

肥胖;

感染;

静脉内注射药物刺激等。

其中,大部分病例都有下肢静脉曲张,当没有静脉曲张时,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能是血液高凝状态或恶性肿瘤的一个标志,应评估患者是否有这些情况。

临床症状

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为静脉炎伴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单纯的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肺栓塞极为少见,如果有肺栓塞存在,患者更可能是合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炎的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是沿浅表静脉的压痛、硬化、疼痛或红肿。静脉炎的炎症程度根据受累静脉的范围不同而不一样。受累静脉内存在血栓的情况下,患者常可沿静脉触及条索状硬结。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如果出现高热,则提示可能有感染存在,这种情况最常见于静脉穿刺或静脉置管的情况。

反复发作或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能与一些潜在的恶性肿瘤相关,需要注意评估。

部分患者在受累静脉的表面皮肤会出现色素沉着,其原因是血栓分解及含铁血黄素在组织中的沉积。

血栓栓塞的表现:

患者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中肺栓塞要比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少见的多,在没有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下,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很少会发生肺栓塞,所以对一些静脉曲张的患者,当合并了曲张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时,在超声提示深静脉并没有血栓的时候,并不需要特别恐慌血栓脱落的情况,因为这种概率实在是很少发生。

诊断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叙述和查体很容易诊断,但要注意的是一些情况下需要做血管超声来确认有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这类患者有一定的概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减轻局部症状、预防血栓蔓延至深静脉系统,从而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并发症发生。

减轻局部症状:

抬高患肢;

热敷或冷敷;

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局部用药;

穿弹力袜(弹力袜长度要覆盖受累静脉的全部范围);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走动;

没有高热、流脓等感染的情况下不需要抗生素治疗。

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大部分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不需要抗凝治疗,采取如上的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对于一些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主要包括以下:

受累静脉段长度大于5cm;

血栓距深静脉距离小于5cm,如大隐静脉距离股静脉入口处;

有医学危险因素,如近期手术、既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恶性肿瘤、易栓症、雌激素治疗等;

如果血栓蔓延至深静脉,则根据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标准来进行抗凝治疗。

这些需要抗凝治疗的情况,建议采用抗凝治疗45天,并联合上述的保守治疗,如弹力袜加压等。

手术治疗:

对于无法进行抗凝治疗的近端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选择在隐股静脉连接处或隐膕静脉连接处结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

对先前保守治疗有效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2次及以上),可能需要静脉切除以预防再次复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