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方军
刘方军 无职称
好大夫工作室 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3005人已读

1.脑卒中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死因,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卒中,25-30%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40-64岁患者占50%

2.90%以上的颈动脉狭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只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才能接受内膜剥脱术

3.病理生理机制:狭窄导致缺血,栓子脱落导致脑梗死

4.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4倍),吸烟(2倍),糖尿病,高脂血症

6.临床表现:TIA,缺血性卒中,其他脑缺血症状

7.查体:颈动脉搏动减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眼底检查,眼底动脉分叉处可见胆固醇结晶的微血栓

8.狭窄测量:NASCET法测量:(1-A/B*100%ECST法测量:(1-A/C*100%ECST80-99%的狭窄大概和NASCET70-99%相对应。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法(ECST),面积测量后的程度要比直径测量的更严重。

9.狭窄程度:(1)轻度狭窄<30%;(2)中度狭窄:30-69%;(3)重度狭窄:70-99%;(4)完全闭塞

10.辅助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CTADSA;清晰度依次提高,创伤依次增加,检查费用依次增加(cta比磁共振便宜一点)

1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

12.手术指征:(1)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度>50%,2)无症状患者,颈动脉狭窄度>70%,(3)不稳定性斑块

13.禁忌症:(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0天内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者心肌梗死(3

3个月内有进展性卒中(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者同期处理(5)慢性完全性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7)无法耐受麻醉(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9)严重痴呆

14.常规推荐采用全麻方式

15.手术时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周后手术较为安全,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不稳定斑块,建议2周内手术(2TIA或轻微脑卒中患者,建议2周内干预(3)双侧病变,间隔24周,有症状侧和(或)狭窄严重侧优先手术

16.围手术期治疗:(1)抗栓治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动脉阻断前给予肝素抗凝,监测aptt,大于1.5倍。(2)控制危险因素。(3)术后至少应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4周。

17.术中监测:推荐残端压与TCDEEG联合使用能获得最好的监测结果

18.手术方式:(1)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补片成形修补技术(4)改良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19.1)显微镜CEA2)肉眼下CEA3)放大镜下CEA

20.并发症:(1)卒中和死亡:CEA后死亡率1%,心肌梗死占一半(2)颅神经损伤: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暂时性,术后1-2周好转,个别术后6个月。皮神经损伤很难避免,术后6个月改善(3)过度灌注综合征:头痛,脑出血,精神亢奋(4)颈部血肿与喉头水肿(5)血栓形成及再狭窄

21.注意事项:(1)血流阻断后血压要升高20%,以保证健侧血供;血流恢复后,血压要恢复正常或者低10%,以预防脑再灌注损伤(2)术后控制血压平稳,以预防脑血管意外;(3)取栓或内膜剥脱后,颈内动脉可放血5-10ml,剥脱部位冲洗干净,预防微栓子,发生脑梗塞(4)血管释放顺序: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22.争议1:补片的使用:(1)CEA术后再次狭窄行二次手术者(2)纵切式内膜剥脱术使用补片,明显降低再狭窄率(3)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23.争议2:转流管的使用:延长手术时间,增加脑缺血的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适应症:(1)对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2)颈动脉反流压<50mmHg(3)术中不能耐受颈动脉阻断实验(4)术中经颅TCD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减少者(5)术中脑电图或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能出现脑缺血者(6)颅内Willis环代偿不全者(7)既往有过大卒中,行CEA者

[1]陈忠,杨耀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03):169-175.

2.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2015.5.

刘方军
刘方军 无职称
好大夫工作室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