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志亮 三甲
黄志亮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第五医院 胸心血管外科

心房扑动

3524人已读

一、概述

心房扑动(atrial f lutter)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可有阵发性和慢性持续型两种类型。其病因最常见者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其次是冠心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包括克山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他还有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⑴轻者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心悸、心慌、乏力;


⑵严重者头晕、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少数患者可因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而引起脑栓塞,


⑶心室律规则,140~160次/分,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可较慢,且不规则;


⑷有时心室率可因房室传导比例的转变而突然自动成倍增减,按摩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可使心室率减慢或突然减半,解除压迫后又即回复到原有心率水平,部分可听到心房收缩音。


2.并发症:房扑发生后还易引起房内血栓形成,部份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上以脑栓塞最为常见,常导致死亡或病残。


三、心电图特征


1.各导联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相同、节律规则、快速的、连续锯齿样扑动波(又称F波),频率为250~350次/分,F波多在V1、Ⅱ、Ⅲ、aVF导联中明显可见。F波之间密切衔接,两肢对称。


2.QRS波群呈室上性,有时QRS波群增宽并畸形。


3.F-R间期常相等,或略有不等。但当伴有隐匿性房室传导、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时,F-R间期不等。


4.心房扑动时,心房激动极快,但房室交界区的正常不应期相对较长,因此,不是所有的心房激动都能下传到心室,因而可产生间隔规则的部分传导,或间隔不规则的传导,常呈2:1、3:1、4:1或不同比例的房室传导,使心室率不规则。


四、诊断依据


1.常见病因与心房颤动基本相同。


2.心悸,心律规则或不规则,有时心率可突然减半,或突然加倍。


3.心电图


⑴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锯齿样的规则扑动波,称F波。


⑵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可呈宽大畸形。


⑶心室律可规则(房窒传导比例多为2~4:1),也可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房扑应与其他规则的心动过速进行鉴别:心室率150次/分左右的房扑需与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仔细寻找心房活动的波形、及其与QRS波群的关系,辅以减慢房室传导以暴露扑动波的措施,不难作出鉴别。房扑与心房率在250次/分左右且伴有2:1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速有时难以鉴别。


六、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控制心室率: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制剂。


3.转复心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后者效果好。药物复律常用奎尼丁或胺碘酮。


4.经电生理检查选择的病人可做射频消融治疗。


5.预防复发:常用奎尼丁、胺碘酮等。


6.预防血栓栓塞:持续房扑,伴心功能不全或和二尖瓣病变、心肌病者,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7.用药原则:


⑴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阵发性房扑且心室率不快者可暂不用药;


⑵非预激综合征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心室率增快或心功能不全时,需立即用药,首选西地兰;


⑶长期反复发作者在去除病因后进行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药物是胺碘酮和奎尼丁可维持服药以防复发;


⑷慢性持续房扑,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⑸特发性房扑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七、预防


房扑与房颤一样是成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且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心绞痛、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因此,发生过房扑的患者,必须去医院查明病因并及时治疗。房扑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目前转复心律的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和奎尼丁等,经选择病例可做射频治疗。


黄志亮
黄志亮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第五医院 胸心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