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徐健医生:宝宝的多动是多动症吗?

发表者:徐健 人已读

文章来源:徐健

不要随便说孩子“多动症

经常在门诊中碰到家长,在跟医生交流时,孩子好奇地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家长马上予以纠正:“你这个孩子,多动症!徐医生,您看看,站没站相,真让人操心,您说他是多动症吧?”

也有家长跟我倾诉:“幼儿园老师说他是多动症,在幼儿园特别调皮!”

甚至有家长抱着几个月的孩子过来检查身体,孩子快活地伸伸胳膊伸伸腿,有时抓一下颜色鲜艳有声响的东西,家长也会嗔骂着说:“多动症!”

还有的家长说:“徐医生,我孩子是个万人嫌。幼儿园老师嫌,邻居朋友嫌,都说他是多动症。但他看动画片一动不动的,可以看1个小时,我觉得他不是多动症。您觉得对不对?

“多动”和“多动症”是一回事吗?

看来多动症这个“专业术语”在普通民众的心里真的是传播度非常高。那么“多动”就是“多动症”?“一动不动”就不是“多动症”?“多动”和“多动症”是一回事吗?

开篇之初,徐医生特别想告诉家长,不要随便说“多动症”。只要是“症”,必然是有问题的,有功能障碍的,影响孩子的社会和学校适应的,算是一顶“病理性”的帽子。但是我们可以说孩子是“多动”的。多动是一种表现,一种症状,多动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也可能是孩子性格活泼好动的表现、行为规范不良的表现、甚至是理解表达能力异于常人的表现。所以,如果周围人都认为孩子非常好动,家长也为此感到不安,可以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确定您孩子的“多动”是不是“多动症”。

怎样的多动需要警惕?

那么,怎样的孩子多动需要家长引起警惕呢?徐医生列举了以下几点,如果您的孩子3岁或3岁以上,有以下表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

1. 常常在老师布置的思维或学习任务(任务难度与孩子的年龄层次匹配)中注意力不能和同龄小朋友一样维持,经常半途而废;

2.常常在老师布置的思维或学习任务(任务难度与孩子的年龄层次匹配)中犯各种粗心大意的错误;

3. 在手工、思维或学习任务中容易发呆或东张西望;

4.常常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5.常常逃避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6. 很难组织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和活动;

7.常常丢失个人必需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

8.经常无故招惹其他小朋友;

9.多次明确提示后,仍常常在不恰当的时候(比如上课时)乱走或喧哗;

10.多次提示后仍常常抢答或插话;

11.父母多次教育及行为示范后仍难以忍受排队;

12.常常干扰其他人的活动或游戏。

徐医生最后想总结一下,“多动”不一定是“多动症”,看动画片一动不动也不一定不是多动症。如果孩子多动的表现持续存在,且影响了他/她的家庭和学校适应,则孩子可能是有问题的,家长需要带孩子进一步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的评估。

别让儿童期多动症成为孩子成长发展的拦路虎

一旦就诊后孩子戴上“多动症”的帽子,家长也不要气馁,反而要理解孩子“讨人嫌”背后有“轻微脑功能异常的因素”(多动症的脑功能机制),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行为训练或药物治疗。多数“儿童期多动症”不会延续到“成人期多动症”,所以积极训练、干预和治疗,有助于弥补儿童期多动症孩子和其他孩子学业上的差距,有助于避免多动症孩子进一步形成其他更严重的行为问题或社交困难,以保证孩子今后的人生路不因“儿童期多动症”而留下无法补救的缺憾。

作者介绍

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抽动症等。

image.png

为您提供科学的儿保指导

儿保医生:徐健



本文是徐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