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科普文章

抑郁症的懒是怎么回事?

发表者:李涛 人已读

她难以入睡,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像以前一样学习,更别提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她的成绩开始下滑,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状态异常,她开始回避与朋友的见面,常常以“起不来”、“太累了”、“事情忙”为原因推脱聚会。

朋友们觉得她似乎越来越“懒”,不像以前一样爱参加活动了。事实上,她自己也无数次地自我怀疑过。状态好时,她为自己加油打气、试图制定计划;状态差时,她开始埋怨、责怪自己,怎么就是做不到?

生活的一切好像都失去控制,可她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过医生后,医生告诉她患了抑郁症。

抑郁症的“懒”到底什么样?

目前,许多人对抑郁症的印象还停留在“心情不好”这个概念。

于是,他们便很容易劝解抑郁症的患者“开心一点”、“多往积极的方面想”;更有甚者,会武断地说“你就是太敏感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要矫情”。但这是非常片面的,忽视了抑郁症生理上的症状。

许多患者感觉精力不足、容易疲劳,这本身就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一个症状;加之思考能力下降或注意力无法集中,许多平常能轻松完成的任务如今可能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做不到了。

而失眠或者嗜睡会加重上述的的症状,同时又因为人们知道睡眠状况不好会影响工作学习,所以还额外给抑郁症患者加重了一层心理负担。

抑郁症的懒和纯犯懒有什么区别?

对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患者,指责他们“懒惰”或“不负责任”是非常不合理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平常生活中人们纯“犯懒”,多表现为一个人客观上可以完成任务,却因为主观上不愿耗费体力或脑力而选择不去完成。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状态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无法选择的。

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比喻:就像一个人手握方向盘,一脚踩住油门,一脚踩住刹车,外人看来车在那里一动不动,但是油已经消耗殆尽。可能在你看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拼尽全力去完成了。

第二,不同于懒惰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状态能够心安理得。许多抑郁症患者非常迫切地想要回到正常状态中,他们的内心非常恐慌,生怕自己如果屈服了,就会长久地“瘫痪”下去。那种感觉就像是—如一位姑娘所说的:“整个世界都在马不停蹄,而我,只有我,在原地静止。”

他们甚至会在内心不停地责骂自己,在无法完成任务感到愧疚的同时还要额外承担心理压力。可这种自我否定与厌恶恰恰只会恶化情况,而不会让事情变好。

第三,我们说人的性格是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很少会剧烈改变。许多抑郁症患者在得病之前按照外界的标准是非常勤奋、自律的,有的人甚至称得上完美、令人艳羡。只有在生病之后,他们的状态才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上课听不懂,工作完不成,不能和朋友正常交流……这种前后的反差和突然的转变更能证明: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和性格上的“懒”完全不搭边,它们是南辕北辙的两件事。

抑郁症患者若身处“懒惰”,该怎么办应对?

那么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表现,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它的本质其实是在问:我们该如何看待抑郁症这种疾病?

你可以采用纯粹医学的模型,认为一切的源头在于大脑里的神经递质失去了平衡,身体里的血清素、多巴胺分泌不足,导致做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也无法坚持。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按时服药,补充必须的神经递质,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的水平。或许重回巅峰有些困难,但至少不妨碍工作学习。

你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次好好休息、重整旗鼓的机会。就像日剧《悠长假期》里一句台词说的那样:“生命不必每时每刻都要冲刺,低沉时就当是放一个悠长假期。”

在过去十年的全球化脉络下,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人罹患了抑郁和焦虑;事实上,似乎越是忙碌与发达的地区,抑郁症的患病率就越高。

一个有趣的“社会加速理论”提出,有些抑郁症就是因为个人面对过大的加速压力,而引发的减速反应。

你的身体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大脑:“我”需要更多时间,“我”无法再承受这样的生活速率了。

的确,有抑郁症的人似乎陷入了一种时间的泥沼,他们思考得更慢、行动更迟缓,生活似乎一场成为了慢动作的电影,一切快速行进中的任务都得停摆。

最后,如果你有改变的欲望、有直面自我的勇气,那么不妨好好思考一下自己迄今为止的人生。思考并不意味着沉溺于无止境的自责、悔恨和愧疚当中。

相反,你需要跳出自我的小框架,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全面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你与自我的关系,你与重要他人(父母、伴侣、子女)的关系,你与职业或现在学习专业的关系。改变是痛苦且缓慢的,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许多帮助与支持,它们可能来自于一个负责的医师、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几个亲近的朋友,甚至仅仅是几本好书、一部电影。重要的是,不要吝惜于向他人求助,也不要为此感到羞耻。

推荐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转载于廖卫一)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