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涎腺疾病解析——腮腺炎
腮腺炎是指发生在腮腺腺体内的炎症,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和病毒性等类型,其中以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为最常见。炎症的特点是:B淋巴细胞在导管和腺泡周围聚集,致其破坏和/或增殖。
临床表现:腮腺区肿大和疼痛是腮腺炎的主要症状,一般与进食有关,发病时可伴有疼痛,停止进食后症状可逐步缓解。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可并发涎腺化脓性感染症状。
临床分型为
1,急性腮腺炎 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儿童、冬春季节好发,系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有传染接触史,一般为双侧腮腺同时发生,腮腺区肿胀明显,腮腺导管口略红,唾液分泌量减少,无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倦、厌食等。90%患者早期即有血清淀粉酶轻度或中度升高,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分类计数时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以往常见于腹部大手术后,常为单侧发病,表现为腮腺区肿痛,导管口红肿溢脓。可伴有腮腺周围组织炎症,全身中毒症状,高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现大多为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
2,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或称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包括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和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1)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为涎腺发育异常和导管扩张,多见于5岁左右的儿童。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挤压腺体导管口有粘稠乳白色液体,可反复发作,有自限性,青春期后极少复发。
(2)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多由导管结石或异物以及导管周围组织损伤后瘢痕狭窄等原因,导致涎液排除不畅,唾液滞留而继发感染。常见为中年患者单侧受累,腮腺肿胀多数与进食有关,导管口轻度红肿,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诊断要点:腮腺区肿痛,有与进食有关的腮腺区反复肿胀的病史。腮腺导管口有轻度红肿,挤压腮腺见导管口有异样的分泌物溢出。可结合腮腺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腮腺内淋巴结炎:又称假性腮腺炎,可引起腮腺区红肿和疼痛,挤压腺体一般无脓液自导管口流出,当炎症后期破坏淋巴结包膜,侵及周围腺体和导管,导管口可有浑浊唾液或脓液流出。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不均,有5cm大小的椭圆形病灶,常位于腮腺的边缘区。
2,腮腺结核:可分为原发性腺体实质浸润型和淋巴结受累的结节型,其中以后者多见。浸润型腺体呈弥散性肿大,肿块软硬不等或有波动,导管口可见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结节型肿块界限清楚,活动病程较长,可伴有轻度疼痛,当病程发展可侵犯实质。CT可见腮腺密度增高、密度不均匀、散在钙化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块影等改变。
3,舍格伦综合征:舍格伦综合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男女发生的比例为1:9。由于本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因此涉及其功能障碍的症状较突出,并常成为病人求治的主诉。泪腺病变致泪液分泌减少,患者有眼部异物感、摩擦感、烧灼感,以及反复发作的角膜炎或结膜炎。唾液分泌减少致口干燥,患者感舌、颊及咽喉部灼热,口腔发黏、味觉失常等。重者言语、咀嚼及吞咽均感困难,不得不多量饮水。吃干性食物需汤水帮助才能咀嚼及咽下。30%——60%的患者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并呈现反复发作腮腺肿胀。压迫腺体常有黏稠性唾液,有些甚至无唾液。触诊腺体韧实感,有些可触及结节状肿块1个或多个。口腔黏膜干燥,舌乳头萎缩光滑,有些呈不同深度裂纹,唇黏膜常发生皲裂,龋齿的发生呈现明显增加。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较多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少数并发其他结缔组织病。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对症治疗,对患儿采取保守治疗;对成人腮腺炎症反复发作对症治疗无效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要点:
1,流行性腮腺炎:注意口腔卫生,进食软食,多饮水,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发热期间需卧床休息并隔离3周,防止疾病流行。对症治疗,给予适量镇静剂及退热剂。抗冰毒药物治疗,如板蓝根冲剂或针剂。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性化脓性感染。青春期患者,用r球蛋白可预防睾丸炎发生,并可使用适当的糖皮质激素,已发生并发症者应会同相关科室共同诊治。
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针对发病原因,纠正机体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液平衡。选择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炎症早期可进行热敷、理疗或封闭疗法。当局部有明显凹陷性水肿或局部有跳痛伴局限性的压痛点,穿刺抽出脓液或导管口有脓液排除,应切开引流。
3,儿童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本病有自愈性,故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为原则,嘱患者多饮水,按摩腺体帮助唾液排出,以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有急性炎症表现者,可用抗生素。
4,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以去除病因为主,有涎石者先去除涎石,导管口狭窄者用钝头探针扩张导管口。碘化油导管口注射有扩张导管系统和抗感染作用。其他保守疗法:如按摩腺体、口含维生素C片或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分泌。用温热盐水漱口以减少逆行性感染。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导管结扎术或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