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尿床的危害
18岁的小明带着“伪造”年龄的临时门诊卡来到主任的门诊外,在门口踌躇了半天,不时怯生生的向诊室里面望着,却迟迟不敢进去。一上午过去了,主任看完了一上午的门诊,出门的时候看见小明站在门边,涨红了脸,便柔声问他:你有什么事情吗?小明终于说出了困扰他已久的问题——原来直到现在,他晚上还会尿床,导致他不敢去同学家外宿,不敢去参加集体露营,每天都被自卑的情绪围绕着...很多家长都有疑问,孩子5岁了还尿床是不是病?用不用看医生以及进行治疗?这个问题很多家长还不是很清楚。也许不少人觉得小宝宝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谁小时候没画过“地图”啊。但是随着孩子神经逐渐发育成熟,多数孩子在3至4岁时就可以做到白天能够控制排尿,夜间睡整夜觉或在有尿时能感知尿意而醒来。如果5岁及以上的孩子还频繁尿床,就应该考虑为遗尿症了。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而儿童节的前夕,5月28日,是世界遗尿日。小朋友尿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10岁以下儿童遗尿症就医比率不足10%,而遗尿会给孩子带来多重的危害。 儿童遗尿症就医率很低像小明这样有“尿床”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据《2017年中国5-18岁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2%的5岁儿童、8.3%的7岁儿童、4.8%的10岁儿童和1.1%的16岁青少年有夜遗尿症,有一部分未经治疗的儿童遗尿症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调查显示成人期仍有1%的发生率。遗尿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还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孤僻、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和恐惧等心理异常。然而和如此高的遗尿发生率相对应的是遗尿儿童的就医率非常低。据统计10岁以下儿童遗尿症就医比率不足10%,10岁以上就医比率不足20%。因为仍有不少家长认为“尿床不是病”,“等等看长大就好了”,部分家长会认为“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为而责备或打骂过孩子。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大了还尿床是个害羞的事儿”,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其结果是患儿因遗尿问题就诊于医疗专业人员之前往往会延误1至3年。 遗尿症的原因现代研究认为遗尿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与神经、泌尿、内分泌、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根据大数据分析,遗尿症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1.夜间缺乏抗利尿激素导致尿多了。2.充盈的睡眠觉醒反应受损导致醒不来。充盈的膀胱不能向大脑发送信息,把孩子叫起来上厕所,导致尿床。3.膀胱功能异常:主要是夜间逼尿肌过度兴奋所引起的膀胱容量减小,导致排尿次数多,而每次尿量少?4.家族遗传:约62%的遗尿症患儿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有过类似病史,说明本病可能有遗传倾向?5.其他:糖尿病?抑郁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等也可能与遗尿症相关?因此可见,尿床不是孩子的错,千万不可责骂孩子。
遗尿不治疗,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包括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精力,导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成绩下降;由于内裤经常潮湿容易受凉和抵抗力下降,增加了发生外阴炎和尿路感染的机会;遗尿主要还对孩子造成心理方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儿童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孩子心理、学习、社交、甚至人格的重大阴影。遗尿儿童多数自卑胆怯,不敢参加夏令营、游学等需要在外住宿的集体活动,并常有焦躁、多动与孤僻等心理异常。
遗尿还对患儿和家庭的睡眠节律造成严重扰乱,家长每晚要面临处理遗尿的影响,例如换床单,给孩子洗澡、换衣等,严重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积极的面对遗尿这件小事 目前对儿童遗尿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改变:(1)饮食:注意避免辛辣刺激、含咖啡因或茶碱类食物和饮料、日常生活的改变:(1)饮食:注意避免辛辣刺激、含咖啡因或茶碱类食物和饮料、睡前2-3小时开始限制饮水及水果。(2)睡眠:提高夜间学习效率,尽早睡眠,保证孩子睡眠质量,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3)排便:多食用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定时排便,排便时不看书,不干其他事情。
一线治疗:包括药物和遗尿报警器的使用,可有效改善大部分遗尿症儿童的临床症状。辅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加强排尿控制和增大膀胱容量等。经过正规治疗,多数孩子可以得到治愈。总之,关注小儿遗尿,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关爱,在调整作息、合理饮食、制定奖励机制的基础上,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关爱患儿遗尿势在必行!

本文是白海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