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益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

发表者:龚益平 人已读

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有观点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服用避孕药物、外伤、感染及化学物质刺激和破坏乳管,致腺腔分泌物、乳汁及角化上皮外逸于小叶间质,引起炎性反应有关。其中占相当比例的人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乳头内陷、乳管的迁曲、狭窄等,造成局部乳管系统引流不畅,细菌侵入容易繁殖的环境,是该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这一点,还是得从乳管系统的解剖说起。

002.jpg

乳腺腺体由18-20个腺叶组成,每一个腺叶分成多个腺小叶,后者由小乳管及腺泡组成,是乳腺的基本单位,每一腺叶尤其单独的乳管,腺叶和乳管均以乳头为中心城放射状排列,小乳管汇至乳管,乳管开口于乳头。当乳头发生内陷时因相应乳管僵硬挛缩,因失去了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使乳管内的分泌物不能及时的清除,结果使乳管周围继发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乳腺炎发生的重要原因。

mastitis.jpg

当乳腺导管阻塞后,乳管及腺泡内压力增加,可引起乳管上皮细胞的破坏,从而导致乳汁及乳汁样物进入腺泡周围及乳管周围,引起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用激素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取得一定的疗效,推测也可能是病人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与乳汁及乳汁样物进入腺泡周围及乳管周围有关。如果产后哺乳时间较短,此时正处于乳汁分泌较高的时期,过早停止哺乳,则有可能导致乳汁排出受阻而聚集形成包裹性积乳囊肿或因腺泡及乳管内压力较高导致上皮细胞破坏引起乳汁进入腺泡周围及乳管周围,最终促成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同样,如果哺乳期反复发生急性乳腺炎,不仅因乳管及腺泡内压力高导致上皮破坏后引起乳汁进入腺泡及乳管周围,日后诱发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而且哺乳期反复发生的急性乳腺炎也与积乳有关。另有研究提示,妊娠次数多也可能是诱发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因素之一,这可能与妊娠引起的激素变化有关。妊娠及生育后催乳素水平增高导致乳腺分泌物增加,容易引起乳管阻塞、分泌物停滞及局部炎症。

004.jpg

总之,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目前临床上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也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但我们需要理解这种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保持适度的警惕,通过一定的干预来预防和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是龚益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