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专家共识
1 / 2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美容学组
通信作者:李铁男,Email:hn8899@126.com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49(06): 380-383.
2 / 21
2014—2015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
病专业委员会美容学组专家就中西医结合治疗酒
渣鼻开展讨论,最终形成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使
用。
一、概述
酒渣鼻中西医同名,是面中部毛囊皮脂腺单位
慢性炎症性痤疮样疾病,伴微小毛细血管功能活跃
所致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该病较为常见,发病
年龄 30~50 岁,多为女性,男性患者一般症状较
重(鼻赘主要发生于男性患者)。本病生理病理过程
复杂,可能与先天免疫失调、神经血管功能失调、
毛囊蠕形螨感染、共生菌过度生长、皮肤屏障功能
受损、遗传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及分期分型
(一)临床表现:早期可见特征性的面部局限性
3 / 21
红斑,小丘疹和丘疱疹;中晚期为面部红斑,暗红
色丘疹和结节,毛细血管扩张。皮疹常对称分布。
特殊皮损可有鼻赘、前额肿胀、眼睑肿胀、耳垂肿
胀和凸颏。
(二)临床分期:临床分三期,各期之间无明显
界限。
1.红斑期(早期):颜面中部,特别是鼻、两
颊、眉间及颏部出现红斑,对称分布,在进食辛辣
食物或热饮、环境温度升高、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
初为暂时性红斑,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伴有鼻翼、
鼻尖和面颊处浅表毛细血管扩张。
2.丘疹脓疱期(中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
较多散在分布的丘疹、脓疱、结节,鼻部、面颊部
毛孔粗大。病情时轻时重。少数患者伴有眼睑炎、
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眼部损害。女性患者皮疹
4 / 21
常在月经前加重。
3.鼻赘期(晚期):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
腺异常增大,鼻尖肥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形成
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
(三)临床分型:单纯鼻型:约占 10%,皮损只
发生于鼻部,鼻部油腻,易形成鼻赘。面颊口周型:
约占 60%,皮损分布在面颊、口周,也可以同时发
生在鼻部,但不易形成鼻赘。部分患者合并痤疮,
通常先有痤疮,再出现酒渣鼻,大部分皮损区干燥。
特殊类型:眼型,常表现为非特异的睑缘炎和干眼
症,亦可表现为结膜炎,罕见巩膜炎、前葡萄膜炎。
(四)中医症候分类:见中医内治法部分。
三、外用药治疗
(一)一线药物:
1.壬二酸:该药对治疗酒渣鼻的红斑、丘疹、
5 / 21
脓疱有效,且药效温和。常用 15%或 20%壬二酸
每日 1~2 次。
2.甲硝唑制剂:该药对减轻酒渣鼻的炎症和
红斑有效。常外用 0.75%甲硝唑凝胶(霜)每日 2
次、1%甲硝唑凝胶(霜)每日 1 次。常见不良反应
是局部烧灼感或刺痛感。
3.复方硫磺制剂:对丘疹脓疱型酒渣鼻有效,
可用于疾病活动期和维持期。常用 10%硫胺醋酰
钠+ 5%硫磺溶液,每日 1 次。
(二)二线药物:
1.抗生素:常用 3%红霉素凝胶、1%克林霉
素凝胶、2%阿奇霉素溶液,每日 1~2 次。
2.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他克莫司和吡美莫
司对酒渣鼻的红斑性损害有效,常用 0.03%他克
莫司软膏、0.1%他克莫司软膏、1%吡美莫司乳膏,
6 / 21
每日 1~2 次。
3.维 A 酸:常用 0.025%维 A 酸霜、0.1%维
A 酸霜、异维 A 酸凝胶,每日 1 次。常见不良反应
是局部烧灼感及脱屑。
4.过氧苯甲酰:对红斑、丘疹、脓疱及鼻赘
有效。常用 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每日 1~2 次。
5.糖皮质激素:应避免使用,但对于暴发性
酒渣鼻,短期合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
四、系统药物治疗
(一)维 A 酸类药物:可治疗多型酒渣鼻。
1.适应证:①鼻赘期酒渣鼻患者;②其他治
疗方法无效的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期和丘疹脓疱
期酒渣鼻患者;③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眼型酒渣鼻
患者。
2.剂量和疗程:小剂量异维 A 酸口服对各型
7 / 21
酒渣鼻的临床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小,因此推荐
对各型酒渣鼻的治疗均可予异维 A 酸 0.3 mg·kg
-
1 · d -1
口服,疗程≥12 周。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控
制后,可减量至最小有效量维持,但停药后症状易
复发。
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用小剂量异维 A
酸治疗时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皮肤黏膜干燥。其
他少见不良反应包括光敏感、骨质疏松、肌肉疼痛、
眼部损害、血脂升高、肝酶异常、致畸等。故妊娠、
哺乳、严重肝肾损害者应禁用。长期饮酒、肥胖、
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糖尿病及有肝脏疾病患者应
慎用。女性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前后 3 个月内均
应严格避孕。
(二)抗生素:系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目的并
非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在于控制局部炎症反应。
8 / 21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酒渣鼻时应注意选
择药物的种类、剂量及疗程,同时还需警惕长期使
用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
1.适应证:①丘疹脓疱期酒渣鼻患者;②以
炎性红斑皮损为主的难治性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
期的酒渣鼻患者;③外用药物治疗无效的酒渣鼻患
者。
2.药物选择:首选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四
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者
可考虑选择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
霉素,以及甲硝唑、替硝唑治疗。
3.剂量和疗程:推荐多西环素 200 mg/d,1
次或分 2 次口服;四环素 1.0 g/d,分 2 次口服;
米诺环素 0.1 g/d,每日 1 次或分 2 次口服;红霉
素 1.0 g/d,分 2 次口服;阿奇霉素 0.25~0.50
9 / 21
g/d,每周 3 次;克拉霉素 0.25 g/d,隔日 1 次;
甲硝唑 0.4 g/d,分 2 次口服。以上药物使用至患
者临床症状控制后,减量至最小维持量或停药。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常见胃肠道反应、
药物性食管炎、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前庭受
累(如头昏、眩晕)。罕见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
痛等),狼疮样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肝炎。
(三)氯喹及羟氯喹:氯喹及羟氯喹有抗血管新
生及抗光敏作用,尤其适用于日晒后加重的病例,
氯喹 0.25~0.50 g/d,1 次或分 2 次口服;羟氯喹
0.2~0.4 g/d,分 2 次口服。
(四)氨苯砜:可用于治疗严重和难治性酒渣鼻,
尤其适用于有异维 A 酸禁忌者。成人 50~150mg/d
口服,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在 25~100
mg/d。定期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
10 / 21
(五)雌激素: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如己烯雌酚。
五、物理、激光及手术治疗
(一)激光疗法:为难治性酒渣鼻皮损提供了重
要的治疗手段,应针对不同临床分期,选择合适的
激光设备及参数。
1.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常用设备:585/595
nm 脉冲染料激光(PDL)、强脉冲光(IPL)、Nd:YAG
脉冲激光可调脉宽 1 064 nm 波长、542 nm KTP 激
光等。585 nm PDL 适合于直径< 0.2 mm、深度<
1.2 mm 的血管,直径> 0.2 mm 的血管需要多次治
疗,而> 0.4 mm 则效果较差。主要不良反应为紫
癜。595 nm PDL 波长更长,能量略增大,穿透力
相应增强,因配备动态喷射冷却,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对较低。585 nm PDL 对血管扩张、潮红和红斑
的改善率分别为 75%、55%和 50%。选择治疗参数
11 / 21
时注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血管越深光斑越大、波长
越长;血管直径越大脉宽越长;肤色越深波长越长;
可根据即刻反应调整治疗参数并注意对表皮充分
冷却。IPL 波长范围一般为 400~1 200 nm,使用
滤光片控制波长输出。515~590 nm 用于治疗小而
表浅的血管,而 590~1 000 nm 适于深在的真皮
血管。IPL 具有大光斑、疗效确切、无紫癜、无需
停工的优点,疗效与 PDL 相当,75%~83%的患者
可获得高于 50%的改善,且至少持续 6 个月。542
nm KTP 倍频 Nd:YAG 激光穿透深度 1 mm,适合直
径< 1 mm 的血管,疼痛轻,无紫癜,但易于出现
色素异常和瘢痕。Nd:YAG 脉冲激光可调脉宽 1 064
nm 波长适于直径 3 mm 以下、深达 2~6 mm 血管的
治疗,对酒渣鼻的毛细血管扩张疗效好。对弥漫性
酒渣鼻红斑,推荐 595 nm PDL、560 nm IPL。对
12 / 21
血管扩张应用 550~650 nm PDL 疗效较好。应用
血管性激光时可联合抗生素等药物疗法,需激光治
疗 3~5 次,间隔 4~6 周,最好每年巩固 1~2 次
治疗。
2.丘疹脓疱期:单独使用激光或 IPL 疗效不
确定,建议联合药物治疗。PDL、IPL、1 450 nm 半
导体激光可能减轻酒渣鼻的丘疹和脓丘疱疹,但需
增加治疗次数。
3.鼻赘期:主要应用 CO 2 激光和 Er:YAG 激光。
CO 2 激光剥脱深度为 25~50 μm,对 0.5 mm 以下
的血管具有止血作用,疗效与传统外科切除相当,
但痛苦更小。Er:YAG 激光的水吸收率为 CO 2 激光
的 10 倍,但波长短,剥脱深度 15~20 μm,术中
易出血,适于较小鼻赘。短脉冲 Er:YAG 激光适合
于切除,长脉冲或双脉冲 Er:YAG 激光更适合止血。
13 / 21
还可选择 Er:YAG 激光(切除)联合低能量 CO 2 激光
(止血)治疗。
激光治疗酒渣鼻疗效确切,但不能完全替代药
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皮肤类型、皮损特点等情况进
行综合治疗。
(二)手术疗法:对于不伴丘疹、脓疱皮损,而
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鼻赘损害为主的酒渣鼻,药物治
疗很难奏效,需酌情选用手术疗法治疗。
1.划痕及切割术:对毛细血管扩张及较小的
鼻赘损害可以采用切割术治疗。根据鼻部毛细血管
扩张程度、病变表面皮肤粗糙程度及局部皮损增生
肥大程度调节三锋刀或五锋刀露出的刀刃长短。左
手食指、拇指固定鼻部,在鼻部作"十字"形划破皮
肤,每划破 10~15 次,即刻用纱布压迫止血 1 次,
当创面出现无数个丝状乳头,宛如杨梅状时,划破
14 / 21
即停止,术毕加压包扎 1 周。术后不满意,间隔
3~6 个月可行第 2 次手术。
2.切削术及切除术:对于巨大鼻赘(鼻瘤)损
害,可采用切削术或切除术治疗,但术前应参考病
前鼻部形态照片,或根据患者鼻孔的大小、形状,
粗略地估计出患者大致正常的鼻部形态。具体手术
方法为:①电刀或普通手术刀大致切除增生的鼻赘,
然后采用切割术修型;②电刀或普通手术刀切除孤
立的增生鼻赘,局部缝合处理,其他无明显增生皮
损采用切割术处理;③对于有较多增生鼻赘并且体
积较大的皮损先用电刀切削,创面止血后再行切割
术修型;④手术切除后植皮。
(三)光动力(PDT)疗法:使用氨基酮戊酸(ALA)
外敷 1 ~3 h 后,以红光照射治疗,每 2 周 1 次,
治疗 1~6 次,对丘疹脓疱等皮损有显著疗效。
15 / 21
六、中医药治疗
(一)内治法:多见以下症型,临床可根据患者
情况辨证加减。
1.肺胃蕴热证:红斑期多见。红斑多发生于
鼻尖或两翼,压之褪色,平素嗜酒,饮食不节,可
伴有便秘,口干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治
法:清宣肺胃,凉血活血。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医宗金鉴》)。中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枇杷
膏、黄连上清丸等。
2.热毒蕴肤证:丘疹脓疱期多见。红斑转为
深红色,红斑上出现丘疹、脓疱,血丝显露,局部
灼热,口干便秘。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或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中成药可选用栀子金
花丸、凌霄花散、五味消毒丸等。
16 / 21
3.痰瘀互结证:鼻赘期多见。鼻部暗红或紫
红,并逐渐肥厚增大,或有结节增生如瘤状,血丝
明显,全身症状不明显。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脉沉缓或弦涩。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方药:通窍
活血汤加减(《医林改错》),或凉血四物汤《医宗
金鉴》),或桃红四物汤加减(《医宗金鉴》)。中
成药可选用丹参酮片,大黄蛰虫丸、西黄丸。
(二)外治及其他疗法:1.中药面膜:颠倒散
(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清水调敷,涂于皮损处,
30 min 后清水洗净,每晚 1 次。用于炎性丘疹、
脓疱、结节、囊肿,适用于丘疹脓疱期,起到活血
化瘀,清热散结的作用。
2.四黄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外涂,
每日 2~3 次,适用于红斑期,起到清热解毒,消
肿的作用。
17 / 21
3.中药塌渍: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
煎取汁,开放性冷湿敷,每日 2 次,每次 20 min,
用于红斑、炎性丘疹、脓疱,适用于红斑期、丘疹
脓疱期,起到清热凉血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4.针灸:(1)毫针法:主穴:印堂、素髎、迎
香、地仓、承浆、颧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
曲池。手法:轻度捻转,留针 20 min,隔日 1 次。
(2)耳穴敷贴法:取穴:外鼻、肺、内分泌、
肾上腺。局部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数次,以
微痛或麻胀感为度。
(3)梅花针法:患处用梅花针(七星针)轻刺,
每日或隔日 1 次。
(4)刺络拔罐放血法:取穴:大椎、脊柱两侧
反应点。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皮肤上点刺放
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 min 起罐,局部
18 / 21
再次消毒,不需包扎,隔日 1 次或每周 2 次。也可
在第 1~12 胸椎两侧旁开 0.5~1.5 寸处寻找反应
点,用三棱针挑刺后,挤出血 1~2 滴,隔日 1 次,
5 次为 1 个疗程。
(5)火针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针灸针在火上
烧红后,迅速刺入红斑、丘疹、脓疱等。每周治疗
1 次,4 次为 1 个疗程。
七、调护
①忌饮酒,忌食刺激食物,少饮浓茶、咖啡;
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②纠正胃肠功能障碍和
内分泌失调,保持大便通畅;③避免局部过热、过
冷及剧烈的情绪波动等可能引起面部潮红的因素;
④生活应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日
光照射;⑤避免接触有刺激性的物质、收敛剂、磨
蚀剂,使用无皂清洁剂;⑥应做酒渣鼻诱发物日记,
19 / 21
记下可能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的原因,以便以后确
定和避免接触这些诱发物。
参与讨论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一
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
科)、王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尹建奇
(河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付昱(武汉市第一医院
皮肤科)、邢卫斌(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刘玉梅(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刘刚(天津
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孙志文(新疆维
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许雪珠(大连医科
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李上云(沈阳市第七人
民医院皮肤科)、杨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
医院皮肤科)、宋秀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
科)、李波(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李珊山(吉林大学
20 / 21
第一医院皮肤科)、李春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
医院)、李铁男(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陈
家惠(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李领娥(石家
庄市中医院皮肤科)、杨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皮肤科)、宋智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皮肤科)、应朝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
院皮肤科)、金春琳(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
陈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
骆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栗玉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谢红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温海(上海长征医院
皮肤科)、廖列辉(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熊霞(泸
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主要执笔者 李铁男、李春英、李珊山
参考文献(略)
21 / 21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