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因为很难从字面上推断含义,它的出现常常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担心和困惑:“医生经常提起,似乎很多药物的说明书种也会出现这个词,但锥体外系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不良反应?”
简单来说,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系列由药物导致患者运动能力和肌肉控制发生障碍的不良反应,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常见,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则很少发生。患者和家属了解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应对不良反应带来的不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心理和身体负担。

一、 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调节人体的运动与平衡,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在阻断患者脑内异常信号的同时也可能对其造成影响,导致一系列如震颤、僵直等异常表现,具体表现可能有:
(1)躯体运动不灵活,行动缓慢,严重时四肢僵硬,无法穿衣或自理。
(2)表现焦虑,坐立不安,难以控制地反复走动或者原地踏步。
(3)肌肉紧张,震颤,有时可能出现一阵阵的脖颈后仰或向一侧扭转,双眼向上凝视。

二、锥体外系反应造成的影响:
锥体外系反应造成的肌肉震颤和运动障碍除了症状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之外,还可能引发跌倒、噎食等危险事件;同时,由药物引起的焦虑、坐立不安等情况会加深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紧张,甚至产生抑郁情绪,自伤风险提高。若患者在家中治疗期间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家属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前往医院咨询是否需要调整处方或进一步治疗,尽快缓解患者的痛苦,以免影响治疗信心,是患者对抗精神分裂的治疗产生抗拒。

三、如何应对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1)急性发病住院期间:急性期的患者有时需要较高剂量药物控制快速控制症状,因此可能由于药物浓度较高而发生短期锥体外系反应,药物减量后大部分不良反应会自然消退,且患者住院期间能够得到较好的护理,家属不需要过分担心。
(2)院外维持治疗期间:院外维持治疗的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适时调整用药方案,或使用相应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该副作用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发生风险很小,条件允许时考虑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3)生活护理:锥体外系反应尚未缓解时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保护措施,屋内墙角和窗口加固防护软垫,防止患者在行动时摔倒、摔伤或坠落,避免行动不便的患者独自外出;在饮食方面需要易咀嚼吞咽,不易呛咳,并注意帮助患者打理个人卫生。同时,家属需要关注患者情绪状态,积极帮助解决一时的不便,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

结语
锥体外系反应曾经是给患者带来严重负担的一类药物不良反应,在影视中出现的不佳形象也往往加深了患者对精神分裂治疗的恐惧。但事实上,在目前广泛使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锥体外系反应出现概率很低,使用第二代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和家属不需要过于担心。而由于第一代药物使用或其他情况小概率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患者安全,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或更换第二代药物。
参考文献
1、赵靖平等,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
2、周小东主编.精神分裂症.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声明:本文中图片转载自https://www.wikihow.com,来源:Wikivisual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