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自愈问题--通俗易懂!!
我国每年约有10万例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出生。在这些病例中,室间隔缺损是占比最多的简单的先心病,手术(或介入)疗效良好,纠治后小孩一般跟常人无异。从室间隔缺损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经验上来看,它还有一定比例的患儿具有自愈可能,不需要任何药物及手术的干预治疗。
能够看到自己的先心病宝宝能够自愈,这恐怕是宝宝父母最高兴的事情了,不过我们也要客观、科学地看待室间隔缺损的自愈问题。室缺虽然是小儿先心病中的简单病种,但是它们也有详细的分类,室间隔缺损则可分为膜周型(又称室上嵴下型)、漏斗部型(又称室上嵴上型、干下型、肺动脉瓣下型等)、肌部型、房室通道型(又称隔瓣后型)、混合型等五类,最常见的是膜周型缺损。这些分类在患儿的心超单子上会明确写明,对于宝宝家属而言很难理解,但是他们可以据此对宝宝的先心病有些粗浅的了解。
有可能自愈的室间隔缺损,首先是分类中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直径小于5mm,此外还有肌部室间隔缺损也有可能自愈,直径也要小于5mm。对于刚刚出生1个月内的宝宝,如果超声检查发现存在室间隔缺损,则肯定为异常情况,若缺损较小且位置符合上述自愈指标,可在三个月及半岁时复查心脏超声,不能排除其自愈可能。若缺损较大,宝宝则在今后一段时间容易出现肺炎、心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应及早到专业医院进行就诊随访。以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为例,此种先心自愈的几率非常小,且长期存在会波及附近的主动脉瓣,主动脉无冠瓣会脱嵌到室间隔缺损之中,时间如果再久些的话,甚至会进一步引发主动脉关闭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此类室缺应该一旦发现,就要及早手术治疗。
对于能够自愈的简单先心病,我们也应该有区别的看待,对于有自愈可能的膜周部室缺而言,如果室缺直径较大,其周围常附着火山口样纤维增生,或三尖瓣隔瓣遮挡,这种情况我们叫做假性室隔瘤形成。比如在心脏超声检查报告(下图)中,比如我们常会看到:“室间隔膜周部呈瘤样膨向右室侧,基底部宽约4.1mm,顶部可见一束细小分流束,宽约2mm,诊断为室间隔缺损(膜周型伴膜部瘤形成)”之类的专业术语,这句话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室缺本身的直径是4.1mm,由于纤维组织和三尖瓣的阻挡,使得左向右分流的血液只有2mm宽。所以说,当顶部的分流慢慢合拢后,这个患儿的室间隔缺损就自愈了。当然年龄也是因素之一,一般说年龄最大随访至5周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假性膜部瘤(室隔瘤)形成是室缺自愈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因为即使假性室隔瘤完全覆盖了室缺,没有分流存在,也不能排除今后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室隔瘤破裂,室缺重新开放的可能,当然这种概率非常的小。另一方面,假性室隔瘤的形成有赖于三尖瓣的参与,如果有过多的三尖瓣组织参与形成室隔瘤,则有可能引起三尖瓣返流等不良并发症。
目前我们对2-4mm的小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指征也有正确的判断。小于等于2mm的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左心扩大的患儿不需要手术治疗,对身体没有影响;大于等于4mm的合并左心室扩大的患儿建议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最佳年龄1-3岁;对于3mm左右的室间隔缺损,需要看左心室的大小和杂音的级别,如果3mm缺损合并左心室扩大和III级以上杂音建议手术,如果3mm缺损心脏大小正常且杂音只有II级以下可以不用治疗,对身体影响不大,和正常孩子一样对待。
如果室间隔缺损较大,而且已经有形成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那就需要早期手术,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手术时机。
总而言之,如果发现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应该及早到专业医院咨询相关医师,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在能够自愈类型之列室间隔缺损,宝宝家属不应心存侥幸心理,一味拖延,期望有奇迹发生。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室间隔缺损的自愈的问题,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我们的宝宝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
更详细的自愈问题和手术方式可以阅读我的原创文章:《简单先心病的自愈问题》、《先天性心脏病的5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改良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利弊》。
本文是夏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