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移植——难治性心衰治疗的曙光
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悲观反映,如果不能逆转心衰的病理进程,不可避免地发展成难治性心衰或终末期心衰。虽然有IABP、ECMO、LVAD等心脏辅助装置的出现,但是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费用贵,出血、血栓形成、感染、装置失效等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因而,心脏移植是终末期慢性心衰患者有限甚至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美国约有510万心衰患者,心衰患病率为1.5%~2.0%,据估计到2037年可上升到1000万,每年有55万新发病例,40岁到59岁的发病率为2%,70岁以上发病率为10%,心衰患者的心脏猝死发生率也将升高6到9倍。过去40年,我国由心衰引起死亡上升了6倍。城乡居民患病率为0.9%,约有400万的心衰患者,男性占0.7%、女性占1.0%。在我国心衰发病地区差异大,城市>农村,北方>南方,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分布一致。心衰的病因包括冠心病45.6%、 风心病18.6%、高血压12.9%。另外,主要死因为泵衰竭59%、心律失常13%、猝死13%、其它原因14%。
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常常表现为虽经优化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反复住院、精神萎顿、肾功能减退,增加利尿剂剂量后仍存在复发或持续性血容量超负荷,减少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用量后仍存在低血压,并伴有活动量、极度无力,这一阶段即为难治性心衰的终末阶段。对于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治疗要点包括:1)控制液体储留;2)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应用;3)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扩张剂;4)非手术装置治疗(ICD、CRI等);5)心脏机械辅助和外科治疗。
心衰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新的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标准治疗有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药物,血管活性药物。但进入难治性终末期的心力衰竭,由于神经内分泌抑制已无法改善心脏重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退居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和生活质量之后。
难治性心衰终末期患者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外科治疗和机械辅助治疗。辅助装置包括IABP,ECMO,LVAD (Impella、Abiomed、Heart MateII等),然而具有局限性,比如出血,血栓形成,感染,装置失败,费用高昂。
心脏移植: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治疗的曙光
从1982年到2015年6月,全球共实施了126753例儿童和成人的心脏移植(不包括心肺联合移植),其中儿童额存活率更好,尤其是长期生存,成人中位生存率为10.7年,而儿童则为16.1年。
多项研究显示,心脏移植与药物和器械治疗心衰效果比较,结果显示C/D期心衰病人心脏移植后存活率优于药物联合器械疗法。2016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1)适应于严重心功能损害或依赖静脉正性肌力药,而无其他可选择治疗方法的患者(I类,B级);2)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可显著增加患者的生存率、改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最新的研究显示,联合3种免疫抑制剂可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70%到80%。
植入技术:双腔静脉法
原位心脏移植有三种吻合技术:标准原位心脏移植、双腔静脉法及全心脏移植,其中,比较成熟的术式为双腔静脉法。
心脏植入按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肺动脉的次序完成。对双腔静脉法来说,左心房的吻合以双头3-0 Prolene线连续缝合法来完成。然后进行下腔静脉的吻合,以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吻合口,通常受体侧所保留的右房组织相对偏多,在吻合时可以折叠部分受体右房来调整。升主动脉插排气后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开始心脏灌注,减少心肌缺血时间。然后完成肺动脉的吻合,最后吻合上腔静脉。

心脏移植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在成人心脏移植中,不同年代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1982年到1991年中位生存时间为8.6年,1992年到2001年中位生存时间为10.5年,2002年到2008年为12.2年。不同受体年龄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同一年的生存率不会相差太远。不同供体的年龄组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11岁到39岁中位生存期为11.5年,是最好的。10岁以下的为10.6年,40-59岁的是9.7年,60岁以上的为7.4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