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为什么不想上学?
16岁的小红一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今年中考,小红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重点高中。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小红总是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不去上学,说自己一进教室就难受,父母一提及让自己上学就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向要挟。父母非常着急,带小红去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咨询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们,小红的表现是青少年非常常见的一种以厌学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
青少年厌学是一种学习适应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厌恶学习或主观上消极对待学习,并伴有不良的认识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近年来则形成了学校要有高录取率,个人要有高学历的不良社会风气,导致社会和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使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过早的背上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堪重负。
其次在家庭影响方面,现在我国的家庭结构以“四二一”模式为主,在这种结构中,家庭的重心偏向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父辈未能实现的各种梦想被有意无意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长此以往,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会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学习是为了父母,自己则仅仅是一部学习的机器,丝毫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此外,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经常会有下列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溺爱孩子,不愿让孩子吃苦,使孩子受不得半点约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二是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失去家庭的温暖,缺少关爱,变得敏感、自卑、孤僻,不愿在学校这样一种有比较的、彼此透明的环境中生活。
在教育体制上,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分数,用成绩来评价一切。强迫青少年这个最活跃,兴趣最广泛的群体将所有精力都放在提高成绩上。这种不注重过程,只强调学习结果的方法使孩子愈加反感学习。
厌学也有自身个性因素,厌学的青少年许多都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单一兴趣来源的个性特点,认为只有考第一,名列前茅,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才能使自己快乐。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客观的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使他们常常感受到挫折感、乏味感、不愉快感,甚至是焦虑、紧张,形成自己是无能者的观念,以至于最后形成厌学这样一种反应模式。
面对青少年的厌学情绪,我们要强调以下几点:
1、调整家长的态度和观念。社会环境固然无法改变,但家长却是容易改变的。家长要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背后的困难,多沟通,少批判,不要将自己的愉快和关注点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要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及非依赖孩子的愉快来源。要明白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家长并不比以自己或夫妻为中心的家长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相反,成功的事业,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彼此信任、赞赏、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常常是改变青少年厌学的一剂良药。
2、作为治疗者,医生要了解青少年厌学的原因,共同分析、处理这些问题。要想给予厌学的青少年更多的帮助,就要理解他们,了解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显性的行为问题背后常有一些心理压力,治疗者要善于发现并处理。比如对于社会能力发展滞后的青少年,学校中人际关系对其影响很大,关系不融洽,他会厌恶学校,情绪不安定,学习兴趣减退。厌学可能成为其在学校自认为受到欺负或不公平待遇却无力表达不满的一种逃避反应。此时,治疗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之能愉快的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又如,一个经常逃学的孩子,其逃学可能不过是为了获得父母注意的一个手段,因为他的父母因为一些其他问题长期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这时,治疗者帮助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他的父母。再如,对于性格的偏倚,不良的自我意识所致不能承受学习挫折,故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的青少年,治疗者要让青少年重新评价自己的能力,寻找优势,走出我是失败者,被忽视者,无前途者的阴影,树立我是被人尊重的,有潜能的自信观念。
总之,解决青少年的厌学问题重在疏而不是堵,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从外界环境和青少年自身消除导致其厌学的因素,恢复对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如此才是标本兼治的办法。
本文是李作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