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华炜 三甲
张华炜 主治医师
济南市儿童医院 儿童康复科

6元检查诊断罕见病——接诊1例疑似Lesch-Nyhan综合征病例的思考

1551人已读

近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坐诊时,遇到一例特殊病人。

患儿,男,5岁5月,主诉“现5岁5月不能独走”就诊。

现病史:1岁时发现发育落后,曾辗转多家医院,在外院诊为“脑瘫”,间断行康复治疗,运动能力缓慢提高。近1年来运动能力出现倒退,爬行及倚墙站立能力丧失。8月余前出现咬口唇,1月余前出现咬手指,均不能制止

既往史:无重大疾病史。无惊厥史。无长期服药史。

个人史:母孕期否认异常,患儿系G3P2,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16岁姐姐和4岁弟弟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查体:神志清,精神反应一般,易哭闹。下唇部分缺如,可见溃疡面。双手指部分脱皮,左手拇指甲床呈黑色,凹凸不平、部分缺如能理解简单言语,能回答简单问题,能说简单句子。不能独坐,不能独站及独走。四肢肌张力高,有动摇性。膝反射亢进。

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视频脑电图示正常幼儿脑电图;尿有机酸测定提示酮症;血遗传代谢病检测未见明显异常。

初见这位患儿,内心十分震撼,不只因其运动障碍之重,更因其口唇、手指处被咬得不忍直视的伤口。

儿童患者出现如此明显的自残行为,伴有发育落后和肌张力、反射异常,我迅速想到一个特殊的罕见疾病——自毁容貌综合征(Lesch-Nyhan综合征)。初识此病是在2017年参加的CPN国际儿童康复学习班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郑宏教授讲授《易被误诊为脑瘫的遗传病》,当时幻灯片中放映了几张该病典型患儿的照片,印象十分深刻。本病系X连锁隐性遗传病,以儿童自残行为高尿酸血症为典型临床特征(据此二项可临床诊断),基因检测可确诊。

打给检验科,得知血清尿酸可单独检测,且上午下班前可出报告,遂与家长沟通,同意先行血清尿酸检测。检查单开出,价格6元。上午12点,终于等来了拿着检验报告的家长——血清尿酸值541.7umol/L,显著高于正常!

自毁容貌3.jpg

这基本证实了我的猜想,若要确诊,须做价格相对昂贵的基因检测。与家长深入沟通,同意做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为其选择了医学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检测包,并嘱其完善肾脏B超检查、预约肾脏风湿免疫科专家就诊,当地医院继续康复训练,40天左右取出基因检测报告后复诊。

虽然该患儿尚未最终确诊(可关注本人后续报道),但Lesch-Nyhan综合征的初步临床诊断和尚无结论的基因检测,给这一家人多年奔波求医之路划上了一个休止符。求医之路漫漫,竭心力致穷困;研医之路漫漫,须上下而求索。我深知,即使确诊,该病尚无药可医,但我坚信,随着基因治疗的研究深入,就像SMA等遗传性罕见病逐渐研发出治疗药物一样,人类最终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弥补造物主的过失!

版权声明:涉及病人隐私,图文均谢绝转载,欢迎原链接转发供学习交流。

相关知识:资料来源https://healthjade.net/lesch-nyhan-syndrome/

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神经和行为异常以及体内尿酸的过量产生,由次黄嘌呤-鸟嘌呤磷脂酰转移酶(HPRT)缺乏引起。Lesch Nyhan综合征是由HPRT1基因突变引起的,通过x连锁隐性遗传。Lesch-Nyhan综合征在出生时几乎只存在于男婴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的缺乏导致所有体液中尿酸的积累,并导致在出生后第一年出现的严重痛风、肌肉控制不良和中度智力迟钝等症状。Lesch-Nyhan综合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残行为——以咬嘴唇、咬手指和撞头为特征——这种行为开始于生命的第二年。异常高的尿酸水平可导致尿酸钠晶体在关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组织中形成,导致中度认知障碍、关节痛风样肿胀和严重的肾脏问题,如肾结石和膀胱结石。患有Lesch Nyhan综合征的人通常不能行走,需要坐着的帮助,通常需要轮椅。神经系统症状包括面部扭曲,不自主的扭动,手臂和腿的重复运动,类似于亨廷顿舞蹈症。

Lesch-Nyhan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38万人中有1人。

Lesch Nyhan综合征的治疗是对症支持的。痛风可以用别嘌呤醇治疗,以控制过量的尿酸。肾结石可以用碎石术治疗,这是一种利用冲击波或激光束打碎肾结石的技术。Lesch Nyhan综合征的神经症状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有些药物可以缓解卡比多帕/左旋多巴,安定,苯巴比妥,氟哌啶醇。由于肾功能衰竭,受影响的人往往活不过头十年或第二个十年。

张华炜
张华炜 主治医师
济南市儿童医院 儿童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