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燥综合征可不是补补水那么简单
眼睛干涩?
跟你说,我从霓虹国代购的XX眼药水很灵的!
嘴巴干?
唇膏没选对,试试我这款含有ABCDE成分的润唇膏吧!
皮肤干?
水乳精华霜都会用哇,给你好好讲讲护肤品的种类……
眼干、口干、皮肤干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情
做好保湿工作当然没错
可是一旦出现下面这些症状,就需要警惕了。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经常会出现长时间不明原因的口干、眼干、皮肤干燥,不停地喝水却依然不能缓解,还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不少人往往觉得是因为环境干燥,多补补水不就好了嘛!而事实上,这些干燥的症状可能预示着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有时候不是补水不到位,而是干燥综合征在搞鬼!
为啥就干燥综合征了?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说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的细胞。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外界有害生物(如病毒和细菌)的攻击。而患有干燥综合征时,本该与疾病搏斗的免疫细胞“化友为敌”,攻击自身的多种器官,尤其是泪腺和唾液腺,从而导致了眼干和口干。
干燥综合征表现在哪里?
眼干无泪 “相思未尽泪已干”:泪水分泌不足,眼球缺少润滑。
猖獗齿 “千言万语难启齿”:因为口腔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细菌滋生,患者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蛀牙,牙齿蛀烂片片脱落,最后只剩余残根,临床上称为猖獗齿。
口干 “爱你在心口难开”:唾液分泌不足。
此外还可能伴随器官损伤!
干燥综合征可以不光光有“干燥”的表现,也可影响腺外器官,包括关节、甲状腺、肾脏、肝脏、肺以及皮肤等,出现相应症状。
成年人反复腮腺肿大
周期性肿大、疼痛;可双侧也可单侧
不典型的关节痛
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高发;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关节侵蚀罕见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远端肾小管负责排出体内多余的酸。酸化功能障碍会导致身体酸中毒,表现为低钾性肌肉无力、软瘫。
不明原因肺间质纤维化
轻度受累者出现干咳,重者出现气短。早期病变只有高分辨肺CT能发现。活检发现CD4+T细胞浸润有重要提示作用。
不明原因的肝胆管损害,慢性胰腺炎
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神经系统:麻木、疼痛。
“干燥”治疗“三部曲”
早期:对症处理
仅有口干眼干而无其他脏器损伤时,主要采取对症处理:
用人工泪液缓解眼干,用口腔润滑剂缓解口干,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关节或肌肉疼痛;
定期到医院随访,密切观察病情,随时调整治疗;
不需要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药物干预,否则会出现副作用,导致治疗过度,弊大于利。
眼干的对症处理
1.人工泪液
代替自然眼泪来保持眼睛湿润,有不同浓度,有些含防腐剂可能刺激眼睛。
2.各种软膏
比人工泪液浓稠,作用时间相对较长,可达几个小时,睡眠使用效果最好。
3.羟甲基纤维素
4.局部消炎药
活动期:系统治疗
病情进展,出现其他脏器受损迹象,如血液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肺间质纤维化、肾功能异常、神经病变等,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以阻止免疫紊乱,缓解病情进展。
稳定期:维持用药
药物减至安全维持剂量,坚持服用以保持病情长期稳定,此阶段的关键是避免诱发因素,保证维持剂量药物治疗。
“滋润”过日子,还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眼干护理注意事项
阅读或用电脑时记得每分钟眨眼5到6次;
在使用加热器、空调的室内放置加湿器;
不要吸烟,并且远离烟雾缭绕的环境。
口干护理注意事项
通过咀嚼口香糖或吸吮硬糖来刺激唾液腺分泌。但是,口香糖和硬糖必须是无糖的,因为口干易导致龋齿,含糖食物会加重蛀牙。
全天小口喝水或喝一些无糖、非碳酸的饮料来保持口腔湿润。注意,多次而大量饮水并不会减轻口腔干燥,反而会使小便次数增多。
定期看牙医,至少一年两次,检查并清洗牙齿,每天用牙线洁牙。
每天多次用水漱口。不要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液,因为酒精会使口腔干燥。
饭后及睡前使用含氟牙膏轻柔地刷牙、牙龈及舌头,不起泡的牙膏更好。
出现不常见或持续性的灼烧感或其他口腔症状,及时就医。
皮肤干燥的日常护理
部分患者对紫外线很敏感,甚至透过窗户的阳光都能引发灼烧感。如果有光过敏的情况,无论何时外出均应涂抹防晒霜(SPF≥15),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每天3-4次涂抹润肤霜及软膏以减少皮肤水分丢失。化妆水蒸发很快且会导致皮肤干燥,不建议单独使用。
建议短时间淋浴(5分钟),使用有保湿功效的肥皂;泡澡最好浸泡10到15分钟,让皮肤吸收水分。
干燥综合征并不少见,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高发,但是很多患者并没认识到口、眼干燥也是一种病,因此从起病到确诊往往少则几个月,长可达十余年,并且常在出现明显内脏损害后才确诊,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风湿免疫医生提醒您,出现上述症状或在原有结缔组织病基础上出现口干眼干症状,请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干燥综合征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治疗,注意日常护理,完全可以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让我们一起远离干燥,滋润生活!
文 | 风湿免疫科 于一云
编辑 | 唐吉云
本文是于一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