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胆道疾病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危害有哪些?

发表者:常玉英 人已读

由于胃镜的普及,现在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人越来越多,那么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呢?它对健康有哪些影响吗?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癌?发生机制如何?在这里,结合相关文献,简要阐述如下

一、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王某,5年前因为胆囊结石,进行了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常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反胃等症状。尤其是朋友聚会,家人团聚,进食食物比较杂乱时,上述症状被诱发或加重,并且出现肠鸣、大便大便稀溏、不成形、糊状便。口气重、口苦、反胃、腹胀等不适。

多次检查彩超,胆囊切除部位无有异常,胰腺胆管也无异常发现。近来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腔内滞留大量黄绿色胆汁样液体,胃粘膜表面有胆汁板块附着,所见胃粘膜充血水肿明显,散在糜烂出血。

胃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糜烂性炎症。

患者问:“我的上述症状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关吗?”“为什么会有胆汁反流呢?胆汁反流为什么会导致腹痛腹泻、反胃等症状呢?”

医生说:“是的,您的症状可能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关。胆汁反流会引起上述消化道症状。”

那么胆汁是什么呢?

胆汁是食物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十二指肠液的主要成分。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胆汁反流入胃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一般同时伴有胰液反流入胃,这种现象正常人即存在,轻度的反流有助于减轻胃内酸度,但过多的反流就会损害胃黏膜。胃部分切除与胆囊切除术后,大多数患者都有胆汁反流现象的存在。

二、胆汁反流对人体的健康有哪些影响?

目前认为胆汁反流可以导致上消化道炎症、溃疡和肿瘤,也就是说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的发生都有重要关系。

三、胆汁反流可能的致病机制

1. 胆汁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

我们知道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在肠道。正常情况下,肝脏内胆固醇合成初级胆汁酸,进入肠腔后在细菌作用下形成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的毒性强于初级胆汁酸,其中石胆酸毒性最强。胆汁反流时,次级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反流入胃,可破坏胃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反流物中的胰液也对胃黏膜产生损伤作用,胰液中的磷脂酶A与胆汁中卵磷脂被转化为溶血卵磷脂可去除粘液,通过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膜的磷脂而损伤胃黏膜屏障,胃液中氢离子由于屏障机制的损伤弥散入胃黏膜,从而激活胃蛋白酶原,使粘膜的通透性增高而引起胃黏膜损伤。

2. 胆汁反流为其他因素损伤胃黏膜提供了条件。

胆汁反流直接影响胃腔内及粘膜表面的化学环境,使胃酸、幽门螺杆菌的有害因素的致病作用增强,加重了上述因素的致病作用。研究认为,胆汁反流入胃内后,可溶性胆汁酸在非离子化亲脂状态下进入粘膜细胞,并能聚集达到管腔浓度的8倍,引起细胞膜及其紧密连接的损伤。因此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参与了慢性胃粘膜损伤。

3. 胃切除后的胆汁反流可以破坏残胃粘膜屏障。

胃窦部切除者残胃炎的发生还与胃窦切除后胃泌素分泌降低,胃黏膜萎缩、血流改变及粘膜表面性质改变等有关,因而胃黏膜屏障更易受胆汁的破坏,有利于H+反弥散而损伤胃黏膜。 胆汁酸和胆盐破坏胃黏膜屏障也是胃溃疡的发生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研究认为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活动性炎症、肠化生、腺体萎缩和局造性增生,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胃腺体的囊状扩张等被认为是胃癌前期的病变。

4. 胆汁反流导致胃癌的发生几率增加。、

胃远端手术后的残胃现在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残胃癌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胃部分切除后,改变了胃肠正常的生理解剖关系,导致胃黏膜发生重大的病理生理变化,这是残胃癌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主要是胃部分切除术后,丧失了正常的幽门功能,胆汁胰液大量反流入残胃,使胃黏膜长期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损害。

(2)胃切除后,残胃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由于幽门及胃窦部被切除,缺乏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黏液分泌减少,腺体萎缩,残胃处于低酸或无酸状态,因而胆汁等碱性反流液更易损伤胃黏膜,尤其是胆汁里的脱脂酸卵磷脂对胃黏膜屏障机制有较强的损害作用。

(3)胆汁反流导致胃内长时间低酸,有利于细菌繁殖,尤其是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增多,也可能增加了残胃癌发生机会。

如果发生了胆汁反流性胃炎,需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早期治疗。勿要焦虑紧张,规范治疗,会获得较好疗效的。


本文是常玉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