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鸿春 三甲
杨鸿春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神经外科

胶质瘤最佳手术方式——精准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区别

1783人已读

胶质瘤精准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区别,要在一篇文章里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很难。有时候举例子比讲道理更容易让人弄懂,我在这里分享最近的一个胶质瘤手术案例,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让大家初步了解这个话题。

病情简介:小双老家在江西,毕业后在东莞工作,平时喜欢爬山、徒步。但是,最近2个月反复出现口齿不清,表现为和人聊天时突然卡壳,讲不了话,每次发作持续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近1个星期发作更是频繁,每天好几次,严重时还伴有右手无力、活动笨拙。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生活。在当地医院做了一个CT,发现颅内长了肿瘤。当地医院告诉他,这个肿瘤位于颅内重要功能区,术后可能会有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偏瘫风险。他多方打听,听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胶质瘤手术做得多,就转到我们医院。

看到他带来的片子,发现肿瘤位于左额叶上回后部,就是图中黄色标记圈里。

1.jpg

小双这个肿瘤和讲话不清楚、右手活动障碍有什么关联呢。

到医院之后很快安排了磁共振检查。

发现这个肿瘤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上回后部,这个地方也被称为“运动前区”,就是与我们讲话、手脚活动等运动功能区密切相关的地方。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小双口齿不清、右手活动不灵活的症状。

下面进入正题。

如果是传统胶质瘤手术,那在这种资料支持情况下,就可以开刀了。但是由于大脑结构复杂、精细,脑胶质瘤手术往往是切多1mm导致瘫痪(功能障碍),切少1mm导致肿瘤残余。胶质瘤是恶性肿瘤,残留一点患者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预后。这就像走钢丝一样,左右都是悬崖。

那怎么去平衡功能和肿瘤的关系呢,精准手术和传统手术的区别就在这里。传统手术往往了解大概情况,就可以下刀,至于效果,那就严重依赖主刀医生的水平、临场发挥和运气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肿瘤的差别,传统手术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精准手术的优势在于,它要求我们运用一切手段,弄清、弄透每一个患者个体差异和肿瘤特点,达到“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肿瘤”,既要保证神经功能,还要尽可能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国内由于条件有限,目前仅能在部分高水平、大型医院可以常规开展。小双运气很好,北大深圳医院常规开展胶质瘤精准切除手术。

要做到精准切除,就要进一步明确肿瘤到底和那些神经功能相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这需要有精准的影像支持。为此,给小双安排了功能磁共振检查(简称BOLD)、DTI、薄层CT等。效果有多精准呢。我们把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且在导航工作站下进行功能区标记。看图。

图中黄色的代表肿瘤,绿色是右上肢运动功能区,红色是语言功能区。

这样我们就把小双神经功能区与肿瘤的关系就搞清楚了,我们发现,小双的肿瘤内侧、外下部与右上肢运动有关,外侧部与语言有关,可以看到肿瘤与神经功能区相互挤压在一起,关系非常密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上述神经功能造成损伤。神经功能区就像一个个CPU一样,CPU出现了问题,你要保证它的正常功能。仅仅修好CPU是不够的,还要保证CPU的数据能够正常传输、交换,CPU发出指令的传导通路,也就是数据线也很重要。因此,下一步就是标记这些数据线了(专业叫神经传导束)。见下图

侧位打码.png

这些纤维样的结构,就是神经纤维束,传导神经功能区发出的指令(由于数据太清晰,重建后几乎可以看到病人面部每一个细节,为保护隐私不得不打码)。

下一步就是把神经功能区和纤维束进行融合,不要问我这些操作是怎么完成的,我们花3小时进行磁共振扫描,2个小时下载数据,2个小时分析数据,1个小时调整导航,这些加班的工作我是不会轻易告诉别人的>-<...好吧,言归正传,还是看图,这是融合后的图片。

NieShaoPing_1231484_30720159_ScreenShot32.png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把肿瘤与神经功能区、各神经传导束之间的关系彻底搞清楚了。这个肿瘤深陷一堆功能区和神经纤维束之中。看了这个图,如果不这么做,直接按传统方式去手术会有什么样可拍的后果,相信不用我说你也能清楚了。所以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而且基本是加班做,但每次到这一步我又非常有成就感,什么疲劳也就过去了。

现在影像、导航等各项术前准备已完善,但还不能立即手术,这时可以提交科室讨论,集思广益设计手术方案了(这个时间一般在早上8点晨交班的时候,所以不要抱怨为什么上班时间看不到医生)。手术方案设计原则只有一个,尽可能避开重要功能区、神经纤维束,最小创伤、最大范围切除肿瘤。下面才是手术环节。

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国内外最新指南均推荐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最好有术中唤醒麻醉配合。小双依然很幸运,这两样北大深圳医院也是常规开展。术中电生理目标在于连续、实时、动态监测重要感觉、运动功能的情况,时刻提醒手术医生“刀下安全”,术中唤醒由于病人处于清醒状态(不要紧张,完全无痛,术中唤醒技术今后再讨论),更能准确了解患者各项功能情况。还是看图说话:

微信图片_20190731003837.jpg

这张术中照片,患者没有气管插管,他在和麻醉医师交流(是不是一脸平静。因此不用紧张),术中唤醒的好处在于,一旦刺激相关功能区域,患者就能感觉到,并被医生记录下来,进一步直观确定相关功能区域和神经纤维束的情况。

1824412528.jpg

这是术中电生理监测,连续、实时、动态监测患者的重要功能。

微信图片_20190731003850.jpg

这是术中照片。

术后患者恢复很好,复查MR提示完整切除了肿瘤。下面是术后磁共振:

小双依然幸运,术后病理报告低级别胶质瘤,由于手术切除彻底,而且没有相关危险因素,因此他不要做放疗、化疗,只要定期门诊复查、监测就可以了。

术后9天顺利出院,出院当天他很高兴,留下的照片:

术后9天.jpg

术后3周,他告诉我,他继续了原来的爱好,爬山、徒步:

术后3周.jpg

2019年7月31日凌晨,记录。

杨鸿春
杨鸿春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