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失眠4-失眠药物治疗的九大知识点
1.安定类催眠药仍是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出于对药物依赖风险的担忧,医生将用药时间限制在2-3周,最长不超过4周。尽管如此,全世界仍有数百万患者接受安定类药物的长期治疗。
应对策略:间歇、按需服药可能是长期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应对策略之一。另外,选择不容易产生依赖性的佐匹克隆、唑吡坦、褪黑激素、雷美替胺(ramelteon)也是一种应对方法。
2.宿醉效应:半衰期超过6小时的药物往往会在大脑中留下足够的残留药物,从而在次日早晨产生宿醉效应,即出现头昏、乏力、困倦等不适症状,仿佛头天晚上喝多了酒,第二天还没有完全清醒似的感觉。尤其是早期的安定类(苯二氮卓类)失眠药物,如硝西泮,还与日间镇静和跌倒有关(当然失眠本身也会增加疗养院中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应对策略:新研制的佐匹克隆和唑吡坦均为短半衰期药物,残留效应很小,不容易出现宿醉效应;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而言,唑吡坦比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宿醉效应更少。因此,对于以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患者,短效药物唑吡坦或褪黑激素是首选;对于那些整晚不睡的患者,作用时间相对长一些的佐匹克隆可能更好。由于女性的唑吡坦血浓度更高,驾驶能力也更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唑吡坦女性服药剂量为男性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的患者在服用唑吡坦后可能出现共济失调(导致医院内跌倒),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梦游症。
3.与药物无关动物研究中有证据表明,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会使受体产生适应性变化,会减弱内源性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当停用安定类药物后,可能产生戒断症状,如躁动、头痛、头晕、烦躁、易怒、疲劳、人格解体、对声光刺激过敏;身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出汗、虚弱、肌肉疼痛或抽搐和共济失调。
4.对抑郁焦虑患者,在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过程中,会在早期出现睡眠障碍,可以通过联合服用曲唑酮或米氮平来解决,尤其是在抗抑郁/焦虑治疗早期;其中,帕罗西汀可以改善睡眠(与其他SSRI类药物不同,本药适合夜间睡前服用),部分原因是因为其突出的抗焦虑的作用,可以减少失眠者的反复思考和反省。此外,SSRI类药物还可能增加不安腿综合征(RLS)、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睡眠磨牙症的风险。
5.曲唑酮是美国第二大失眠处方药(低风险性和低价格),部分患者可出现白天嗜睡;对于痴呆症患者(不适合安定类药物),有研究支持使用低剂量曲唑酮。米氮平对部分患者也可导致白天困倦,还可增加不安腿综合征和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的风险。
6.在英国低剂量镇静三环类药物阿米替林常被用于治疗失眠,尤其在慢性病或疼痛综合征患者中(10 mg或25 mg阿米替林主要作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然而,需要注意三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在过量服用时比安定类药物更有致命威胁。
7.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等药物可改善精神分裂症、双相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连续性。但由于这些药物作用靶点很多,因此副作用很常见。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奎硫平和奥氮平,其中,奎硫平是美国第四种最常见的失眠药物(11%),使用该药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略有改善,然而体重增加、代谢综合征、锥体外症状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有睡眠专家认为奎硫平不适用于失眠的治疗。
8.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被描述的疾病,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它通常与帕金森病(PD)(在50%的PD患者中可见)、路易体痴呆(约70%)、多系统萎缩(大于90%)有关,然而可以却先于其他症状数年,首先展示在患者身上,如多在后半夜睡眠中喊叫、踢打,高达七成的患者坠床或打伤同床的伴侣。另外,如果老年患者长期服用SSRI、文拉法辛、米氮平、比索洛尔和曲马多等药物时,也可诱发或加重RBD。
应对策略:除了规律作息,并减少可能的触发因素(如噪音、咖啡因、酒精或深夜进餐等),根据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权衡利弊后,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如氯硝西泮(1-4mg/晚),但禁用于痴呆、步态不稳或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患者;也有报道帕罗西汀和丙咪嗪有效,但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支持;另外,褪黑激素(3-12mg)也可试用,不良反应较少。
9.对于睡眠中经常噩梦的患者而言,如果心理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盐酸哌唑嗪(α-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尤其适用于减少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的噩梦,也可应用于儿童。注意:胆碱酯酶抑制剂、左旋多巴、β受体阻滞剂、SSRI(尤其是帕罗西汀)等都会诱发或加重噩梦症状,突然停用抗抑郁药物后也可诱发噩梦。
参考文献
英国精神药理学协会关于失眠、嗜睡和昼夜节律紊乱循证治疗的共识声明:最新进展 2019
本文是贡京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