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共济运动是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共济失调是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临床常见表现:
(1)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头和躯干共济失调,导致平衡障碍。站立不稳,步态蹒跚。
(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表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眼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
(3)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口唇、舌、咽喉等发音肌肉的共济失调,出现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眼外肌共济失调可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5)肌张力减低:小脑病变常可出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
共济失调的康复评定:
1.指鼻试验:小脑病变可见可看到同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意向性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做无困难,闭眼则发生障碍。
2.指指试验: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损;
3.跟-膝-胫试验:小脑损害时抬腿触膝易出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晃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足跟于闭目时难寻到膝盖。
4.轮替动作
5.闭目难立征
6.站立后仰试验:正常人膝盖弯曲,身体可以维持后仰位,小脑疾患时膝不能弯曲而向后方倾倒。
7.步态评定
康复治疗
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逐渐加强患者的身体重心转移人能力。
2.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
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1.在站立,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2.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①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②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③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④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改善协调
1.抓握这种复杂的动作要求手指有众多肌肉的协调。可运用积木、木钉盘或木钉插板(一块板上有许多小洞,可把细木钉插入,插成各种文字或图案的形状)、用小片的马赛克镶拼图案、玩扑克牌、打麻将、下跳棋或围棋、弹电子琴、弹竖琴、打字等均可交替地进行,让患者在作业和文娱中完成上千次的活动。变换活动的种类除能防止单调外,尚可有助于注意力的维持。
2.步行是最有代表性的下肢协调运动在训练平衡与恢复平衡的基本印迹时,是从训练行走开始的。
Frenkel体操是为改善下肢本体感觉控制而逐渐增加难度的一组训练。在开始时是没有重力的简单运动,而后逐渐发展到使用髋和膝部运动并在抗重力下进行更为复杂的运动。它对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本体感觉障碍特别有用。反复练习能帮助患者形成各种有用的本体感觉。
3.站位练习:①侧走:侧走时容易平衡②在平行线之间向前走,强调位置要正确。③向前走,把每步都踏在地板上绘好的足印上。④转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