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5岁是生命高危期,想健康,谨记:“三戒、四勤、五坚持”
长寿,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也是一直亘古不变的话题。
但身体健康,更是每个人都希望的,尤其是45岁之后。
45岁后,进入中年阶段,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会随之下降,各种疾病开始爆发,同时,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也会出现,会影响健康,或危及生命。
46-55岁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生命高危期”,犹如一天中,下午3、4点钟的太阳,没那么灿烂,却依旧炽热。
这期间,想平安度过,谨记:身体健康大于一切!
46-55岁是生命高危期,想健康,谨记:“三戒、四勤、五坚持”!
“三戒”:
1,戒烟
吸烟是一件会上瘾的行为,主要是尼古丁,进入体内产生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从而会产生烟瘾。
香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成分,一些物质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长期吸烟会促使体内基因发生突变,诱发癌症,如肺癌、胃癌、鼻咽癌等。
《科学》国际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连续一年、每天抽完20根烟的人,体内的每个肺细胞会发生150个突变。
此外,吸烟会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从而诱发脑梗、心梗。
戒烟,是减少身体癌变、血管损伤最直接的方法。
2,戒糖
糖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调味料之一,适量食用糖分也会产生愉悦感。
但糖不能摄入过多,否则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国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吃5小勺糖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 比不吃糖的人高70%。
戒糖,不是一点不吃,而是要控制好摄入量。
建议,正常成人每天糖分摄入量在25克以内,最多不超过50克。
3,戒酒
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一级致癌物。如果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甚至会损伤肝脏,诱发酒精肝。
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中间产物乙醛,具有很强的毒性,可导致染色体重排,并永久性改变DNA序列,诱发肝癌。
戒酒最好,平时喝酒时,也要控制好摄入量,建议,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女性应更少。
“四勤”:
1,勤运动
经常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还可提高肺活量。
运动还可舒缓压力,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利于身体健康。
平时最好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拳、游泳等。
研究证明,一小时有氧代谢运动能使衰老吃到2.5小时。
2,勤喝水
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能及时补充身体水分,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同时还能稀释血液,改善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记住,早起后,刷完牙喝一杯温水,能快速被身体吸收,还能起到冲刷肠道的作用。
3,勤晒太阳
晒太阳是人体阳气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利于身体抵御外界侵袭。
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产生,利于钙的吸收,还可降低心脏病的发生。
晒太阳还能降低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风险,利于改善心情,释放压力。
每天晒太阳20-30分钟左右为宜,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以免损伤皮肤,最好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晒晒太阳。
4,勤早起
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起”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难,主要是睡得晚。
而长期能坚持早起的人,作息规律,没有熬夜的习惯,能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
早起,还能让脑细胞、神经细胞的寿命和活力更强,利于延缓大脑衰老。
“五坚持”:
1,坚持吃早餐
“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就是说,早餐要吃的均衡有营养,这样才能为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提供营养和热量。
如果长期不吃早餐,会损伤胃黏膜,诱发胃病,还会增加肝胆疾病的发生。
还有研究表明,不吃早餐,会让胃里没有食物,从而会产生一种蛋白质,叫B型血栓球蛋白,会促使血液凝固,增加患心肌梗死的几率。
早餐最好营养摄入均衡,在早上7-9点用餐,利于身体吸收营养。
2,坚持多补充粗纤维
粗纤维又被称为膳食纤维,是人体内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同时,粗纤维是唯一“不被吸收”的营养素。
多补充粗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预防和改善便秘。同时,还利于降压、降脂。
坚持补充粗纤维,每天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菌类、杂粮等。
3,坚持晚11点之前入睡
人的身体有自己的“生物钟”,而睡眠是否充分,对健康有很大影响。
坚持晚上11点之前入睡,尽量少熬夜,最好保证每晚7-8个小时的睡眠为宜。
人到中年后,有一部分会出现失眠、睡眠时间减少等表现,这样会增加衰老的发生,最好调整好心态,及时调整作息。
4,坚持学习、看书
俗话说“大脑多用则灵,长期不用则殆。”
人到了20岁,大脑的记忆力就开始下降,而坚持学习,经常用脑、看书,利于大脑的思维活跃,可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
“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45岁后,坚持看书,利于延缓大脑衰老。
5,坚持乐观心态
人的心态会发生变化,而一个健全的心态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长寿。
坚持乐观的心态,不论遇见什么事,保持积极、乐观,很多事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如经常生气、发火、暴躁等,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时,最好让自己停下来,默数10个数,待情绪缓和后,再解决。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