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精准微创治疗颅脑肿瘤的 “七”种武器系列(二)
颅脑手术的“金刚钻”——内窥镜
神经内窥镜技术是颅脑手术体现“精准微创”理念的突出代表。整套神经内镜设备包括摄像系统、光源系统、冲洗系统、各种专用内镜镜头(包括硬镜和软镜)以及配套器械。镜头有不同的角度,可以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大的视角,还可以观察到手术显微镜无法看到的区域。镜头的直径一般在2mm-8mm范围内。
1992年Jankowski等首次在内镜下行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术。内镜经鼻手术已广泛应用治疗颅底病变,对深部组织有独特优势,术野高清,可观察范围从筛板最前缘到鞍背、枕大孔,两侧到海绵窦外侧、视神经管开口,用角度镜还可以观察Meckel氏囊、海绵窦内、下丘等,神经内镜适合该区域的手术。神经内镜在治疗颅咽管瘤、斜坡胆脂瘤、脊索瘤亦具有一定优势,且可利用经鼻入路处理斜坡后、脑干腹侧的肿瘤及动脉瘤。对位于颅前窝底、鞍区、斜坡的病变,神经内镜具有明显优势。神经外科内镜领域的先驱,Pernetzky和Fries证明即使是复杂颅底手术,神经内镜微侵袭治疗也是可能的。
前面介绍的显微镜是神经外科的第一大神器,神经内镜作为神经外科必备工具,在颅脑肿瘤精准手术治疗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威力,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1.内镜视管本身带有侧方视角,可消除术中视野盲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克服了显微外科在视觉上许多死角,使手术更加精细效果更好。到达病变时可获得全景化视野,对病变进行“特写”,并放大图像,辨认病变侧方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引导切除周围病变组织。有角度内镜显示一些手术显微镜所无法达到的区域如桥小脑角区、脑干腹侧区域、基底池等角落。另外,在神经内镜直视下操作可避免盲目穿刺导致的出血。
2.借助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能处理常规手术难以达到的部位,对脑深部或中线部位的病变手术尤为适合。在较深的术野,手术显微镜的光源亮度出现衰减,而神经内镜系近距离照明,虽然图像的立体感较显微镜图像略有差距,深部术野的清晰程度明显优于手术显微镜。
颅脑肿瘤应用内镜最经典的手术:内镜经蝶垂体瘤切除术。该术式在垂体腺瘤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内镜从一侧鼻腔进入,利用鼻腔的自然间隙到达垂体肿瘤的部位,达到对肿瘤的切除,手术操作完全位于脑外,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手术无切口、无缝针,术后鼻腔勿需填塞,不影响呼吸,术后患者外观同正常人一样,当天即可进食,一般3~5天可出院。
内镜身长,横截面小,适合于在狭长的腔隙、孔道内操作。神经内镜这些特性有助于更好地显示病灶或颅内周围重要结构,尤其是在显微外科中狭小间隙内进行深部病变操作(如基底动脉瘤)十分有帮助,可以减小开颅范围,避免过多地暴露。手术显微镜;可增加局部照明,光亮度更加柔和 内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和费用低等优点,我院神经外科已常规开展此项工作。随着神经内镜器械发展及微创理念进一步深化,越来越体现出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方面的优势。
团队介绍:
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老牌的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为国家卫健委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单位,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候任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创新团队、南京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作为国内神经外科分支学科发展最为齐全、最具活力的科室之一,科室拥有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和优质护理人员,神经外科现有三个病区,共有病床120张,现有主任医师(教授)12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讲师)7名、住院医师5名、护理人员82名。全天候设立专科门诊,知名专家出诊。年门诊近万人次,急诊1000人次,住院3000人次,年手术量2000台次,其中3-4级高难度手术占80%。
在学科带头人刘宏毅、科主任邹元杰带领下,各个亚专业发展迅速,诊疗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颅底肿瘤、鞍区肿瘤、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发展势头迅猛,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科室现常规开展多项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颅底和椎管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等);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如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等;颈椎和腰椎退行性病变;功能性神经外科,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癫痫、帕金森病等。
本文是胡新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