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尿“色”变
尿液检查,一直以来就被医生们当做检查身体状况的有利工具,譬如所有体检中均包含有的尿常规检查。而尿液颜色的变化往往直观地反映了我们身体的某些状态,尤其是泌尿系统的健康与否。其实观察尿液颜色这事儿,我们自己也能做,请听谈尿『色』变~
什么颜色的尿液最健康?
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人的尿液颜色呈透亮的浅黄色,无沉淀和混浊现象,就像沏的第一遍茶水。生活中许多非病理性多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尿液颜色,譬如在缺乏饮水时,尿液浓缩,颜色变深如啤酒黄。出现这种情况只需增加饮水量即可。
食物和药物可以改变尿色
有些食物和药物也可导致尿液颜色或气味改变,如甜菜、苋菜、黑莓、红心火龙果可使尿液变红,食胡萝卜、大黄可使尿液变黄。而可使尿液颜色变化的常见药物有:
番泻叶,氯丙嗪和硫利达嗪可使尿液呈红色
利福平,华法林和非那吡啶可使尿液呈橘红色
氯喹,伯氨喹,甲硝唑和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深褐色
左旋多巴、甲酚和苯肼可使尿液呈黑色
吲哚美辛,阿米替林,西咪替丁和异丙嗪可使尿液呈蓝色或绿色
因此,如果发现尿液出现异常颜色,首先不要紧张,静心想一下最近是否服用特殊药品或食品,可停用药物或食物后观察尿色是否恢复正常。而当因为尿液颜色改变前去医院就诊时,记得告知医生近期服药情况,能够帮助医生尽早查明原因,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反复就诊。
尿液颜色异常的危险信号
除了饮水多少、某些食物或是药物可以导致尿液颜色变化之外,罹患某些疾病也可造成尿液异常。那么,尿液出现哪些异常,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呢?不同颜色的尿液又是何种疾病的征兆呢?
- 深黄色尿液 -
正如前文所说,喝水少了可让尿液呈啤酒黄。但如果尿液呈浓茶似的深黄色,则可能是肝脏、胆囊或胆道系统出了问题,导致大量的胆红素释放入血,随尿液排出,造成尿液颜色变为深黄色。肝炎早期往往还未出现全身黄疸症状,就可以观察到尿液颜色深如浓茶,发现这种情况时,记得要及早就医哦。
- 棕褐色尿液 -
尿液如同酱油一样的棕褐色,可见于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溶血性贫血、肾脏挤压伤、大面积烧伤、横纹肌溶解等。还有就是近年来喜爱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在剧烈运动后也会出现棕褐色尿液。如果棕褐色尿液出现在吃了蚕豆以后,就有可能是“蚕豆病”所致,这是因为人体的血红细胞内先天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 红色尿液 -
尿液呈现红色,也就是常说的血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排除掉可能的食物或者药物因素后,我们一定要查出引起血尿的罪魁祸首来。血尿的原因非常复杂,想要正确诊断并非易事,因此,血尿发生时的尿液特征及伴随症状,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尿液特征:尿液是鲜红还是暗红色?是否有血凝块排出?血尿发生时是否伴有疼痛?血尿是刚排尿就出现了,还是排尿最后才出现,还是从始至终都是红色的?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医生判断血尿的来源部位和可能原因,才能进行相应的进一步检查。
伴随症状:如果血尿伴有五官出血、皮肤瘀斑,这可能是全身性出血疾病在作祟。如果血尿伴有发热、关节肿痛,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性疾病。如果血尿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腰部胀痛或绞痛,可为泌尿系统感染、结核或是结石所致。如果血尿伴有排尿不畅、费力,在老年男性中可为前列腺增生所致。而如果50岁以上的人群突发无痛性血尿时,则应高度警惕泌尿系统恶性疾病的可能。
所以当血尿发生时,一定要尽可能的记住当时的细节,拿手机拍下尿液情况,然后及早就医,切莫因血尿自行好转或消失而贻误病情。
- 乳白色尿液 -
一般情况下,人的尿液都是清澈透明的,而有些人在排尿时会发现尿液呈乳白色,或是变得浑浊了。脓性尿、乳糜尿和结晶尿等都可表现为乳白色尿液。
脓性尿:尿液呈淘米水样的乳白色,常常有絮状物悬浮,是由严重泌尿系统化脓感染引起的,有时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等症状。常见于肾盂肾炎、肾脓肿、严重的肾结核,或是结石等梗阻引起的泌尿系感染;也可能是罹患了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疾病。
乳糜尿:尿液呈牛奶样的乳白色,有时混有白色凝块或血性液体,一般为阵发性,因各种原因导致局部淋巴管损害而使淋巴液流入泌尿系统,有些通过休息或是低脂饮食可使尿液恢复正常。引发乳糜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乳糜尿最常见的原因为丝虫病,丝虫在淋巴系统反复引起淋巴管炎,使腹腔内淋巴管道广泛性阻塞所致;而腹腔内结核感染或是肿瘤生长亦可引起乳糜尿。
- 蓝色、绿色、黑色尿液 -
蓝色尿液:这种颜色的尿液多与服药有关,非疾病所致。如果没有服药经历,那可能见于霍乱、斑疹伤寒、原发性高钙症、维生素D中毒者等。
绿色尿液:在除外特殊药物或食物后,泌尿系统受到特定细菌感染,如尿液内有绿脓杆菌滋生,可使尿液呈现绿色。
黑色尿液:比较罕见,常常发生于诸如恶性疟疾所致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的患者,又称黑尿热,是恶性疟疾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病。
总之,尿色异常是一个与健康密切相关的预警信号,平时应当注意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本文是张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