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尿酸越降痛风越“痛”
很多人都知道痛风就是尿酸过多,导致关节发炎,所以,一些患者认为只要把尿酸降下来,痛风就好了。于是擅自使用了降尿酸的药物,然而事与愿违,痛风发作可能反而越来越厉害。这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呢?
尿酸是人体内一种叫嘌呤类物质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随着血液流经肾脏,多余的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身体产生过多的尿酸,超过身体的排出能力或者在肾脏排出尿酸的环节出了问题,使血液中有过多的尿酸滞留,这些尿酸形成结晶,随着血流可以沉积到关节,引起局部关节发炎,就是大家所知的痛风性关节炎了。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思路就是要把沉积在关节中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在血液里,并经过肾脏,使尿酸随尿液排出,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目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降尿酸的过程中,由于组织中沉积的尿酸重新入血,可能使血液中的尿酸突然增多,排泄的负担加重,从而难免使多余的尿酸又沉积在关节,再次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所以,要想使尿酸降下来,又想避免加重或诱发痛风发作,就要合理调节血尿酸的转移性增多血象。在治疗痛风过程中,出现急性发作关节疼痛时,治疗主要以止痛为主,不要急于降尿酸治疗;在痛风缓解期降尿酸时,可以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并加用排尿酸药物。另外,痛风患者一定要多饮水,碱化尿液,以增加尿酸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尿酸结晶形成,也能帮助尿酸更好地排出。
一味强调降尿酸,而忽视了降尿酸的时机,往往会出现尿酸越降,痛风发作越严重的现象。故此,我们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规范地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