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邓京城 三甲
邓京城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骨科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治疗方法?马蹄足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1855人已读

马蹄足内翻即足内翻呈马蹄状。主要分为先天畸形和踝部内翻损伤两种。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出生后即有畸形。病症有遗传因素,马蹄内翻足的形成主要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即内翻肌(胫前肌及胫后肌)强而短缩,外翻肌(腓骨肌)弱而伸长,跖屈肌(小腿三头肌)强于足背屈肌(胫前肌)。

肌肉的不平衡久之形成骨关节畸形,在畸形的基础上负重造成畸形更加严重。

一、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病因迄今不清,多数学者认为该畸形为胚胎发育早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发育异常或肌肉发育不平衡所致。也可能与胎儿足在母体子宫内位置不正有关。

二、踝部内翻损伤由于间接或直接暴力引起得后踝骨折、距骨脱位或踝部扭伤而引起的踝部特殊体位。

图片1.jpg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表现

出生后一侧或双侧足出现程度不等内翻下垂畸形(呈马蹄内翻状)。轻者前足内收、下垂,足跖面出现皱褶,背伸外展有弹性阻力。一般分为松软型(外因型)与僵硬型(内因型)。

松软型:畸形较轻,足小,皮肤及肌腱不紧,容易用手法矫正;

畸形较轻: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侧有轻度皮肤皱褶,小腿肌肉萎缩变细不明显。最大的特点是在被动背伸外翻时可以矫正马蹄内翻畸形,能使患足达到或接近中立位,容易矫正,疗效易巩固,不易复发,预后好。该型属于宫内位置异常所致。

僵硬型:畸形严重,跖面可见一条深的横行皮肤皱褶,跟骨小,跟腱细而紧,呈现严重马蹄内翻、内收畸形,手法矫正困难。

畸形严重:踝与距下关节跖屈畸形明显,距骨跖屈,可从足背侧皮下摸到突出的距骨头。因跟骨后端上翘藏于胫骨下端后侧,足跟似乎变小,乍看似无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称棒形足。跟腱挛缩严重。从后方看,跟骨内翻。前足也有内收内翻,舟骨位于足内侧深处,靠近距骨头,骰骨突向足外侧,足内侧凹下,踝内侧和足跟内侧皮纹增多,而足外侧及背侧皮肤拉紧变薄。当被动背伸外翻时呈僵硬固定,此种畸形不易矫正。患儿站立困难,走路推迟,跛行,扶持站立时可见足外侧或足背着地负重。年龄稍长,跛行明显,软组织与关节僵硬,足小,小腿细,肌萎缩明显,但感觉正常。长期负重后足背外侧可出现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数发生溃疡。患者常同时有其他畸形。

小儿学走路后,用足外缘着地,步态不稳、跛行、畸形逐渐加重。足背负重部位产生胼胝及滑囊,胫骨内旋加重。病侧小腿肌肉较健侧明显萎缩。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目的:矫正畸形、平衡肌力、恢复功能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诊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人施治、预防复发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应根据患儿年龄、畸形程度选择治疗方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非手术治疗

Ponseti矫形方法:

为国际流行的矫正方法。一般出生后5-7天开始,治疗分为两个阶段:

1、应用专业的手法矫正、连续的石膏固定及经皮跟腱切断术,使畸形得到完全矫正;

2、在畸形完全矫正后佩戴足外展矫形支具(丹尼斯-布朗支具),直至4岁,以防复发。

图片2.jpg

Ponseti方法在9个月龄以前开始治疗最有效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法扳正:适用于一岁以内的婴儿,在医生指导下家长配合作手法扳正。复位时使患足外翻,外展及背伸,每日2次。手法应轻柔,避免损伤,矫正适度即可。如畸形显著改善,脚的外展背伸弹性抗阻力消失,即可佩戴矫形足托,维持矫正位到患儿满1周岁。即使畸形未完全矫正,也可使痉挛的软组织变得松弛,为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或畸形复发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年龄以6-18个月为宜。大多数采用软组织手术,主要是软组织松解和肌力平衡。常用的手术方法有:(1)跟腱延长术;(2)足内侧挛缩组织松解术;(3)跖腱膜切断术;(4)踝关节后方关节囊切开术。

一般认为10岁以前不宜做骨性手术,以免损伤骨骺,影响发育。10岁以上仍有明显畸形者,可考虑通过截骨来达到矫正足部畸形的目的,如三关节融合术(跟距、距舟、跟骰三个关节的截骨融合)及其他截骨手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运动方法:

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控制患儿的足外侧缘,向内、外侧进行反复牵拉,以刺激胫前肌、胫后肌的兴奋性;对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做快速的叩击,以诱发肌肉收缩。

主动运动:可以让患儿在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长木板上行走,促通其足外侧缘持重,若患儿的距小腿关节有部分活动度,治疗者可以协助患儿完成全关节范围的活动,若患儿能够完成步行,则应在患儿的鞋子里面、足弓下方放置一块小布团或垫,可以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邓京城
邓京城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