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与遗传
一、概述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是由于SLC22A5基因突变,导致肉碱转运蛋白功能缺陷使肉碱严重缺乏所致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一种与细胞线粒体有关的、少见的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肉碱储存量约20克,并通过摄食、体内合成、肾及重吸收途径维持动态平衡。当摄取不足、合成减少或肾脏再吸收障碍时,就可能发生肉碱缺乏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属于遗传性疾病,较为少见;继发性肉碱缺乏症比较常见。国内该疾病发生率约为十万至百万分一以下,已经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1批罕见病目录》。
二、临床表征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可自新生儿至成年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肌肉、肝、心肌损害,可分为肌肉型肉碱缺乏症、全身型肉碱缺乏症、心肌病等。此症主要造成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骨骼三方面的症状。
1.肌肉型肉碱缺乏症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表现为运动不耐受、易疲劳、近端肌无力、肌痛、学习困难等,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胃食管反流、便秘,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营养不良。
2.全身型肉碱缺乏症多在婴幼儿期起病,常见表现为喂养困难、无力、肌张力低下、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等。部分患儿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嗜睡,便秘。
3.心肌病患者心肌脂肪变性,可出现肥厚型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呼吸困难,水肿,心悸,心功能不全。常有家族倾向,如不明原因猝死及心肌病史。
三、遗传模式
为体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为SLC22A5,定位于5号染色体q23.3区域。如果父母是此症带因者,各带1条有缺陷基因的染色体,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正常显性基因,所以不会发病;下一代不分男女,每胎有25%的机率为患者,50%的机率是跟父母一样的致病基因带者,25%的机率正常。
四、预后
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肉碱治疗,并避免饥饿及禁食的情形发生;若未损害脑中枢及发展的情形,通常患者的预后极佳,学习表现将不会比一般的孩子差。
本文是窦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