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邓振忠 三甲
邓振忠 主治医师
上海新华医院 肿瘤科

都是减肥惹得祸: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治

3273人已读

临床经常碰到腹痛的年轻女性,为了保持好身材,刻意减肥,结果呢什么检查都做了,还是查不出来原因。有意思的是这种腹痛通过改变体位可以缓解,而且预后很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威尔基病(Wilkie disease)、十二指肠动脉压迫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多发于20~30岁,女性约占60%,以瘦长体型多见。

病因

1.先天性因素

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解剖变异或改变,约在第一腰椎水平起源于腹主动脉,与腹主动脉形成一锐角,并在进入小肠系膜前跨过十二指肠水平段或上升段。正常此锐角角度平均为40~60度。如SMA与腹主动脉之间角度过小,SMA就可将十二指肠压迫于椎体或腹主动脉上,而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临床有梗阻症状的患者,此锐角角度多为15-20度。

SMA syndrome.jpg

2.后天性因素

(1)周围炎症和粘连,SMA根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及严重营养不良,消瘦致胃肠下垂形成肠系膜上动脉的牵拉引起十二指肠扭曲、受压形成淤滞梗阻。
(2)食管癌手术等因素,因术后(瘢痕收缩)胃、十二指肠被牵拉上移,使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位置相对下移;脊柱前突及严重的腰背畸形矫正后,有时可使夹角变小,引起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3)瘦长体型或精神、神经不稳定者,易发生此综合征。


临床表现

病程一般较长,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以反复发作的餐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为主,缓解期或长或短。

1.间歇性反复发作餐后上腹不适、饱胀、疼痛,仰卧位时症状明显,患者常自己发现症状发作时改变体位可以减轻症状,如侧卧、俯卧、胸膝位、前倾坐位将双膝放在颌下等。
2.呃逆、恶心、呕吐,呕吐隔餐食物或宿食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可减轻。呕吐严重时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
3.长期食欲缺乏可致消瘦、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


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3.CT与磁共振血管成像
4.DSA

5.内镜检查

治疗

内科治疗为主
(1)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处理。平时宜少量多餐,餐后俯卧半小时,加强腹肌锻炼,可减轻症状。急性发作时可予以禁食,胃肠减压,以及给予抗痉挛药物治疗。
(2)保守治疗包括:急性期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酌用阿托品、山茛菪碱;症状缓解后,逐渐调节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含纤维素饮食,结合改变体位等措施进行治疗。
(3)药物治疗:停用PPI,加以消化酶,促动力药,中药治疗,特别是大建中汤对部分患者效果明显。


预后

正确治疗后预后良好。最终多能痊愈。

邓振忠
邓振忠 主治医师
上海新华医院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