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彭旭
彭旭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忻门诊部 精神心理科

怀疑自己有病却检查不出来,可能是患有“疑病症”

7577人已读

「恐白」,「恐黑」,「恐乳腺X」,「恐肺X」...

你知道这些“黑话”背后藏着多少焦虑和痛苦吗?

  • 长一颗黑色的痣,就会立刻怀疑自己得了「黑色素瘤」

  • 如果喝水打嗝,就会胸口痛、胃痛,去做喉镜

  • 看到自己手掌脚掌「发黄」,会觉得自己得了严重肝病

  • 咳嗽的时候胸痛,怀疑自己肺癌,拍过片子后依旧怀疑

  • 一旦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病,就开始疯狂百度,在身上寻找对应症状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疯狂,但这个特殊的群体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中:

  • 有人半年做6次乳腺彩超,2次验血,8次血糖检查;

  • 有人因为脂肪瘤看了6个外科医生,即便医生多次解释“患病几率和坐飞机出事的概率差不多”,依然不放心做了病理检查;

  • 有人换3家医院,花两万多的检查费,各个科室都去遍了,依然天天担心自己得了大病。

这个群体是疑病症患者群体。

  • 「恐白」是指害怕自己得了白血病

  • 「恐黑」是害怕自己得了黑色素瘤

  • 「X」是对“癌”的代号,可能是担心其他人看到“癌”这个字引起不好的联想或恐惧...

这些恐惧,是疑病症患者的日常心念,是每一个睡不着的夜。

blob.png

图片来自百度疑病症贴吧

疑病也是一种病?

疑病障碍是指患者常担心或者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且该观念持续、强烈,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常过分地关注自身健康,对自身健康过分担忧,经常担心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或者深信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反复就医检查未发现相应疾病的证据,医生解释也不能打消患者疑虑。

某项调查显示疑病障碍的患病率为0.15%,也就是每1000个人中有1.5个疑病障碍患者。

男女患病比例相当,高发年龄段为30-50岁【1】

生活中的恐惧很常见。

过马路会怕车,打喷嚏会害怕感冒,在医院担心传染,病好了预防复发……

只是任何一种想法,一旦过分侵扰我们正常的生活,甚至让我们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中,那就说明它已经“越界”了,变成了心理问题,同时很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

疑病障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类型【2】

方便老百姓理解,我们可以把「怀疑自己身体某部分出现问题,但经诊断没有病变,然而依然无法终止自己的怀疑」这种情况,统称为疑病症。

疑病症发病因素.png

得知自己没有得病,还会恐惧吗?

事实上,当患病人群对疑病症有了认知之后,还是控制不住有健康焦虑。

我们在百度疑病症贴吧看到很多患者:

  • 明明知道自己的情况是疑病症,但依然无法缓解恐惧。

  • 即便是知道了自己恐惧的是莫须有的疾病,仍然还是活在痛苦与焦虑之中。

这是因为疑病症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多数情况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3】

疑病症不仅让你恐惧

那么疑病症只是让我们恐惧、担心、害怕,终日活在焦虑之中吗?实际上它对人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心理上的痛苦。

1.消耗大量的精力与金钱与疑病症对抗

部分疑病症患者会反复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身体,并且咨询不同的医生和医院,不停的检查和自检。

不止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医疗资源。

2.病情严重会导致“真实”的躯体伤害

经研究,大脑的恐惧和危险信号,易引起脑体中的神经体变异【4】,还会增加心脏病患病风险。【5】

疑病所引起的失眠、心悸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下降。

即便疾病没有躯体化,也会在某些程度上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正常生活。

例如有的疑病症病患,怀疑自己有青光眼,在生活中确实会实力下降,恍惚,还伴随着间歇性头痛。

3.久病不治易患上其他精神障碍

在对疾病恐惧和对疾病无能为力的无助感下,其他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趁虚而入。

长期的疑病症,容易使患者共病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病程更长,形成复杂化,难治疗的状况。【6】

疑病症患者诊疗指南

一、疑病症的判断

对自己近一两个月的情况进行判断,可以自行初步检测。

1.坚信地认为自己患有一种或者多种严重疾病;

2.明明是”正常”的感觉却总觉得不对劲,本人很苦恼;

3.总是重复的去医院就医,每次检查后医生都保证你的检查结果正常,没有躯体疾病,但就是拒绝信任;

4.频繁更换医院和专家,希望自己的不舒适能得到解释,但得到了解答又不能解除疑虑。

5.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一或两个躯体器官,但每次就诊的时候,对自己患病的坚信程度和症状的侧重都有所不同;

6.有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7.害怕药物治疗。

如果初步检测有4条符合,那么你可能需要到医院进行确诊。

二、疑病症的治疗

首先,在心态上,一定要接纳疑病症的存在。接纳是治疗精神障碍的第一步,可以让你更有依从性的进行治疗。

同时家人和朋友也需要对疑病症患者的病情表示充分的理解,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他的不适感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目前疑病症的治疗方式主要还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否共病其他精神障碍也是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因素。

根据已知的研究,对疑病症有明显效果的心理疗法主要有,CBT认知疗法,森田疗法,正念疗法等。【7】

遵医嘱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药物和心理治疗,疑病症的预后还是比较乐观的。

合理看待疑病症的复发

网上有一位叫@流_小七的朋友说得很好:

朋友们其实静下来仔细想想,疾病可怕吗?可怕,但更可怕的什么?

就是恐惧本身。

焦虑和抑郁(包括强迫与疑病)就是一个习惯,是思维的习惯,这个习惯让你不断的去想,不断的去纠结,就像自带照明的自行车一样,骑的越快,灯就越亮,如果你不去蹬踏板,那么车轮就不会转,灯也就慢慢不亮了。

这位患者患有6年的间歇性疑病症,为了对抗疾病他开始健身,学习,思维训练,自我强化。最终达到了良好的预后。

疑病思维很难消失,但疑病症可控可治。

希望大家都能走过这条黑暗的路,找回自己生命的力量。

【1】丁香医生https://m.dxy.com/disease/592

【2】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10月第7版第十章《躯体形式障碍》

【3】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10月第7版第十章《躯体形式障碍》

【4】Targeting the gut-brain connection can impact immunity. Medicalxpress.August,2016

【5】科技日报医脉通整理http://news.medlive.cn/psy/info-progress/show-21487_60.html

【5】Depression may cause nocebo effects in hypochon driasis patients,Healio

【7】Cognitive behavio raltherapy'effective 'for health anxiety,Medical News Today,19 October 2013


本文作者:彭旭

睡眠门诊医疗主任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彭旭
彭旭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忻门诊部 精神心理科